“現在的學生,任性、嬌慣、懶惰、不守規矩、聽不進老師的批評……總之,書是越來越難教了。”這是課改前幾乎所有老師的同感。
在感慨之余,我們不妨冷靜下來想一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們曾經又做了些什么呢?想當初我們面對學生不盡如人意的成績時,總一味責怪他們貪玩不愛思考,責怪他們把本屬于自己的學習看成是老師家長強加給他們的負擔。但我們又是否想過賜給過他品嘗學習快樂的機會呢?是否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過知識呢?也許我們老師的回答并不是那么肯定。蘇霍姆林斯基說:“幾乎從來沒有過孩子不愿學習的情況,他愿意學習,只是他不會,他還沒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沒有能力迫使自己工作。”因此,我們要教給學生方法,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
快樂。
蘇翁曾坦誠相告:教學素養最主要的表現,應當是理解每一個孩子的精神世界,能給每個孩子以必要的關心,并付出一定的精力,使孩子感到大人沒有忘記他,并能分擔他的傷心、委屈和痛苦。這學期我校推行課改后,老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多了:談
話、家訪、主題班會等等,使得學生與老師的距離感沒有了,關系親近了,使得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和諧了。通過課改,老師們少了對差生的抱怨、體罰、挖苦、諷刺,取而代之的是激勵、鼓舞,老師們總是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討論、合作探究;總是先把機會讓給基礎較差或中等的同學,這樣一來,許多原來沉默的基礎較差的同學通過多次成功的體驗,激發了他們的自豪感、自尊心和榮譽感。的確,面對差生,我們應給他們的心靈送上一片溫暖,幫他們揚起自信的遠航風帆。讓每一位學生都沐浴陽光雨露。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世界因我更美好”的信念。
蘇翁曾說“如果學生沒有了學習的愿望,那么我們的全部計劃、探索、理論都將化為灰燼,化為死氣沉沉的木乃伊。”的確,學生不僅僅是一個個的教育對象,乖巧聽話的盲從者,他們更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既然生命賦予他們自尊和五彩的心靈,那么我們得用溫言軟語去溝通,用溫和的眼光去欣賞,用潤滑的雙手去呵護,用細膩的柔情去撫慰。因為,教學——并不是機械地把知識從教師那兒傳授到學生那兒,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離開了人與人心靈間的溝通,教學就成了陳腐的一潭死水。
正因為課改中老師和同學之間加強了心靈的溝通,都能互換角色進行思考,使得我們的教與學,不再是一種枯燥的程序,而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不時迸出創新的思維火花,不斷感受成功的喜
悅。也正因如此,學生中原有的厭學情緒沒有了,師生對抗的事情沒有了,整個校園呈現的是一派和諧上進朝氣勃勃的喜人景象。
有人說:“你面對高山喊‘我愛你’,對面的回音也是‘我愛你’,面對高山喊‘我喜歡你’,對面的回音也是‘我喜歡你’,但你對高山喊‘我恨你’,對面的回音絕不是‘我愛你’。”事實說明我們只有用心靈喚醒心靈,用感情贏得感情,才不會有奉獻愛心的枯竭和燃燒激情的泯滅。
(作者單位 湖南省漣源市伏口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