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推行素質教育的重點與核心,也是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新課題,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體育教學能為學生提供獨特的學習活動環境及充分觀察、思維、實踐操作的表現機會,對促進創新能力的開發和提高,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
關鍵詞:體育教學;創新教育;激發;培養
現階段,重視教學結果忽視教學過程、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主動地學、重視知識灌輸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重視增加學生體質和動作技能傳授忽視體育能力的培養,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仍嚴重制約著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個性的發展,使學生養成不愛思考的習慣,導致理論研究遠遠滯后于豐富多彩的課堂實踐。本文針對體育教學中缺乏“創造力”這一現狀,摸索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和途徑,以及如何拓寬教學思路、加大教改的力度做以下粗淺的探討。
一、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入手
體育教學中制訂教學目標,很注重生理負荷、運動密度、技能掌握等反應機體活動的顯形指標,很少注意要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之與機體活動相結合,熱鬧的場面掩蓋著“動體不動腦”的陳舊教學思想,學生成為身體練習的機器,常“身順心違”,故體育教學要擔負起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思維品質的重任,經常可見這種現象:學生在練習時總重復同樣的錯誤動作,而他的改正過程總是依靠教師或其他學生的幫助,很少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提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困難,這種體育學習中表現的思維惰性及習慣,是長期依靠教師和他人的結果。
二、從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入手
中學生對新事物特感興趣,體育教師要針對這一特點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這是搞好體育教學的關鍵。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體育課的秩序井然往往抑制學生學習興趣,故必須創建寬松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關系、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興奮的狀態下學習,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如新教材背越式跳高教學,先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朱建華采用該姿勢為國爭光的生動畫面,激發學生興趣和強烈的愛國心,學生受感染后自會想方設法學好它。
三、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創新教學結構模式
創新教育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主動學習,這就要求在體育教學中不能滿足于追求達標率等近期效益,應注重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所產生的長遠效益,一味強調不違反“課堂紀律”勢必限制和影響學生主動學習與創造能力的發揮,怎么才能發展個性心理品質呢?要從較死的規范課模式向靈活、多樣、實效、人格化的教學方向轉變;從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內容條件出發,創造出不同特色的體現創新教育功效的結構模式;從激發學習智慧與能力的角度來考慮和設計教學進程,由過去的學生跟練變學生自主練,由“練身”為主的方法擴展變“啟智、求知、調心、育人”的綜合多樣化方法體系。
四、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培養
在體育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內容的綜合性與組織形式開放的特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除要掌握“三基”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等智力因素外,還必須發展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只有在教學中充分調動這些非智力因素,并將之轉化為智力因素才有助于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
五、從改革教學方法、環境入手
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場地器械,以喚起創新激情。如投擲課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沙包,只規定重量,用什么裝、裝成什么形狀都由學生決定,學生在教師精心準備的新穎場地上練自己的“成品”,不但效果好還為學生提供了創新機會。傳統教學首先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標準技術動作,然后指揮學生由分解到完整進行練習,其間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
六、想練結合,歸納創新
教師要用原型啟發、誘導學生思考想象,如魚躍前滾翻,學生先想象魚飛躍、圓木滾的情景后總結出團體緊身的特點,講蹲踞式原理讓學生想象壓縮彈簧,起跳、跨欄區別等等;技術課上的想練結合也利于創新,如投籃技術教學中,若多做想象中的投籃,有成就感就會更充滿熱情地投入“下壓式”的學習中,以及彎道技術教學也是,提示學生練習時體會身體姿勢、手臂擺幅變化、腳著地情況等,讓學生自己找出技術要領,得到教師認可時興趣自然提高,這也是一種創新體現。
七、結論
全面推進創新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戰略舉措,培養學生創造力是現代社會發展、個體身心發展、終身體育發展的需要。在體育教學改革中不但要注重知識的增進和道德的形成,更要有意識培養創新能力,以創新教育為指導,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體育教學在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本文僅從體育課的教法和教學思想等方面入手,介紹了自己對如何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粗淺想法。由衷的歡迎朋友們指教。
參考文獻:
[1]邱遠.關于中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教學的調查報告[J].南京體育學報,2004(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郭德俊,雷靂.教育心理學叢書.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08.
(作者單位 江蘇省贛榆縣金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