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家課程的高度集中、高度統一,再加上受到考試評價制度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語文綜合實踐運用能力的缺失。我們都依綱扣本地進行讀、寫、背、考,與學生現實有緊密聯系的語文內容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文素養和語文實踐運用能力。《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更是具體地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因此,充分利用身邊常見的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實踐與探索活動,“家鄉”這一主題應該是最理想的資源選擇。
每個小組根據研究題目,確定調查的范圍、內容、具體方法,并制訂相應的調查表,為下一步開展調查研究做充分準備。教師要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幫助學生完善調查的細節,以求達到良好的效果。
樹立大語文的觀念,讓學生由活動的主題拓展到走向社會、走向自然的語文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使其協調發展。因而學生不再是講臺下被動的看客,而是活動的主人。使素質在活動中生成、發展,在實踐中內化、優化,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并且在活動中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內涵。通過問題的設計,激發起學生的探求欲望,引導學生甚至家長或社會人士的積極參與,通過實地觀察、調查訪問、數據測量、參閱資料等實踐性的活動,解放學生的口、眼、耳、手、腳、腦,讓學生真正感悟到家鄉乃至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開展調查,注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一是觀察與走訪,即讓學生親自去觀察家鄉的地理環境、建筑特色、花草樹木、農作物的種植情況;二是讓學生通過書籍或網絡查閱有關家鄉的資料。在相關資料收集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詳細記錄各種信息資料,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制作成“資料收集卡”,并注明資料的來源。在此期間,若遇到問題與困難,可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保證收集的信息資料準確無誤。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在這次主題活動的實施中
學生走出校園,以家鄉的自然、歷史、人文、建設為課堂。或者干脆到山上去游覽,或者到田間地頭去動手、去實踐,認真對待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發展,更加注重對話、交流和溝通,使學生在探索—發現、體驗—
表達的架構下進行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也充分地引導學生主動地發揮潛能,實現由維持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的改變,發展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彰顯了活動的精彩。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縣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