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正式頒布實施以來,我國的語文課程改革已陸續在各地展開,課程改革的中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教學改革已成為課程改革的關鍵。如果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課程改革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創設一種適應課程標準的、新型的合作探究學習環境是這次課改的重要環節。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合作探究學習的涵義
以新課標觀點看,在語文課堂上要求傳統的個體學習讓位于合作探究學習。這種合作探究學習是指教師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合作完成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動學習,教師要多角度啟迪學生思維,使其多方探究,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各要素內部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溝通關系要特別注意,四要素整合在一起,則形成充滿活力的語文教學課程環境。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合作探究學習環境的建立
1.拋棄傳統的教師專權控制,重視師生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發揮作用,常常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記”。而學生提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則很少。而合作探究下的語文課堂要求教師成為語文活動的合作者,與學生一起學習,丟棄傳統意義上的專權控制;敢于承認自己有不如學生的地方,主動放下架子,進行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教師應轉變觀念,樂于向學生學習,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反之,如果教師不肯放下架子,不加強學習,不主動與學生交流、交談,就不會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其教學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
2.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生與生之間合作一般以4~6人為一小組最佳,人數過多,會出現分工不明確、混亂現象。人數過少,起不到交流合作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最佳分工狀態中,生與生之間才能積極地互相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活動;才能積極承擔在共同完成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溝通,并能互相信任,有效解決問題。“合作學習”將個人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進行教育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語文上有不同的發展”的教育目標。
3.課堂實施的核心——學生參與教學
這次的語文課改解放了學生的嘴巴。在新課標指引下,語文課一改以往的沉悶壓抑,營造了提問、讀書、表達的氛圍,學生發言踴躍,辯論積極。傳統的師生單向信息傳播,變成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課程的教育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要實現這三個維度目標,就要通過學生參與課堂來全面落實。因此,學生是否愿意參與教學已經演變成衡量學生是否愿意學習的標準。
4.尊重學生個性,提倡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依據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個人都是用各自獨立的組合方式把各種智力組合在一起的。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創設不同的、適宜的、能夠保證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式和策略,使每個學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并給學生最大的發展機會來解放自己的頭腦,鼓勵學生放飛思想,多方位探究,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合作探究學習
1.小學語文教師的角色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師生的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
?。?)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教師能從學生細微的表現中洞察到他們的知識、智力和個性發展情況,及時掌握學習情況,了解教學效果,并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持久的記憶力。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完善的知識結構,以便教學中能得心應手,對學生的語言積累起示范作用。
?。?)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極為豐富的想象力。在閱讀教學中,只有教師對課文中的人和事進行再造想象,獲得充分的體驗,才能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意境。
總之,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它更溫情、以人為本,注重人性化,力求結合各因素共同營造一種和諧的、充滿生命力的可持續教授知識和交流知識的課堂環境。
?。ㄗ髡邌挝?青海省格爾木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