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命是從于高考指揮棒的高中語文教學,存在以下五個偏向:只重語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力開發,不重美育陶冶;只重傳授知識,不重培養能力;只重課堂教學,不重課外活動;只重管理學生,不重激發興趣。一句話,只重應付考試,不重培養素質。整個高中語文教學,一言以蔽之:教本,學本,考本,唯本至上;編題,作題,講題,題海戰術。而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載體的語文教學,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 被抹殺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強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從而導致學生理想模糊,知識狹窄,文化膚淺,心理脆弱,最終連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蕩然無存。探索語文素質教育,就必須勇于打破“一切服從于應試”的框架,突破舊的教育教學體制,開拓挑戰應試、超越應試的“實驗田”。
高中學生在課堂上懶于思考、畏于發言歷來是各科老師最頭疼的難題。為什么學生年級越高,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反而越消極,越被動呢?說到底,要歸罪于狹隘、死板的應試教育。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驅使下,教師只顧搞滿堂灌,只顧用“題海戰術”狂轟濫炸,根本不屑于考慮如何在45分鐘內有計劃、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口頭表達的能力和自我表現的勇氣。久而久之,學生心中便形成了課堂就是老師獨霸天下的觀念;于是課堂教學便形成了“師講我聽,師寫我抄,師問我答”的可悲局面。
要想實行素質教育,就必須根除課堂教學中的頑癥痼疾;而要根除這個頑癥痼疾,僅僅靠具體的教學設計,如提問什么、如何提問等等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學生的學習觀念動大手術。為此,我采取了兩項措施:
1.以高度的熱情和極大的耐心,喚醒被應試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靈,激發起學生戰勝自我的勇氣。充分論述了課堂發言的好處,深刻剖析了不敢發言的弊端。同學們聽罷,心悅誠服,熱血沸騰,課堂上很快出現了爭先恐后舉手發言的熱潮。但是,為了克服舊習慣的強大慣性,使熱潮不致降溫,還必須建立課堂發言的競爭機制。
學生舉手發言的建立和發展,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教師和學生突破了“一切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應試觀念的束縛,從“舉手發言”這一看起來小做起來難的環節出發,樹立了一種嶄新的學習觀念,既求應試分數高,又求品學素質好。“志如高山百丈松,行似平原一寸草。不做填鴨等人喂,要學餓虎自求飽。羞做課堂縮頭龜,敢當發言出頭鳥。”就方法方面而言,教師應在實踐過程是探尋有自己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所謂“白貓也好,黑貓也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就是說對不同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一所學校的教學質量不單只表現在培養出多少尖子生,考上多少重點,也表現在轉化差生方面,還表現在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
2.還可以選讀名句,從思想上說,在于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從寫作上說,在于豐富學生的理論論據。選讀文言文訓練的好處,在于促進課本知識遷移,增強文言語感;選讀訓練的好處,在于加大習題難度,刺激學生現代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那些針砭時弊或標新立異的時文佳作,又為學生源源不斷地引入思想和藝術的“源頭活水”。
建立這種學習觀念,目標是他們獨自或合作找出要學習的知識點與能力點是完全可能的,讓他們講出自己從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從教學實際來看,他們也的確做到了。由此,語文教師的確應該充分地相信學生,適當放手,使學生在長期的磨煉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不斷獲得新的成就感,這樣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那么語文教學也就不會再是我們語文教師心中永遠的痛。
(作者單位 山西省文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