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培養目標出發,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質。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形成科學的方法。這不僅為他們今后學習化學這門學科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習其他科學知識和在今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
初中生有較強的求知欲,具備初步的獨立思考和鉆研能力,但自學能力薄弱,往往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初中化學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又一個新學科。有趣的化學實驗,悠久的化學史,日常生活中生動的化學現象能引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憑著一時的興趣接受了這門新學科。但隨著學習過程的推移、學習的深入,課程難度的增大,興趣會有所衰減。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傳道授業”“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教給方法,“授人以漁”。只有讓學生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使學生受益終身。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談幾點自己粗淺的思考。
一、指導學生科學地預習
傳統的教學觀念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教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教是主體,支配著學。知識的傳遞路徑中完全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現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之完全相反,從許多成功的經驗來看,無一不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學堂。
鑒于此,課前預習顯得尤為重要。它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初中學生往往自學能力較欠缺,常常抓不住重點,也不能發現問題。因此,上課時仍然起不到真正預習的作用。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據初中生實際情況我曾經做過嘗試。在上新課的前一天編一份導學案,羅列出本節課的預習提綱和要求,使學生帶著問題有的放矢地指導預習。這樣可以大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調動他們的主動性。例如,在“碳的單質”這節內容中,設計了這幾個問題:
1.什么叫單質?一種元素只能組成一種單質嗎?舉例說明。
2.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怎樣證明金剛石和石墨是同一種元素——碳組成的?
4.無定形碳通常指的是哪些?它們有哪些用途?
在預習中,學生能自我解決一些問題,自學能力得到了培養。對自學中未能解決的問題胸中有數,減少了聽課時的盲目性,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設計預習任務時,不要盲目追求問題的難度,既要有重點,又要與前面所學的知識聯系,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只要長期堅持,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方法,自學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
二、重視實驗,使學生初步了解探究物質性質的方法
初中生對化學實驗興趣很濃。當他們在觀察老師實驗時,往往只是在看熱鬧,覺得好玩。自己分組實驗時,卻手忙腳亂,無法完成實驗。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要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認識常見儀器,了解常見儀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反復練習正確使用儀器的方法。鼓勵學生利用家庭中的物品,開展家庭小實驗。教師在演示實驗時要規范操作,提醒學生觀察現象和分析問題。在分組實驗前要求學生認真預習,實驗過程中本組內同學相互協作、配合,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要耐心指導、糾正,讓實驗室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
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教會學生探究物質性質的方法。例如:在做CO2制取和性質實驗時,讓學生先按照要求從儀器的組裝、實驗的步驟等方面規范操作,要求及時捕捉實驗中發生的現象。然后提問:你看到了哪些現象?為什么會發生這些現象?說明了CO2有哪些性質?那么CO2在實踐中有哪些用途?層層遞進,在不經意中教給了學生觀察現象,提問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養成反思的習慣,學會整理歸納的方法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而殆。”這里說的反思,就是要重視學生定期復習和單元小結。
我要求學生在每天晚上學習時,不要急于完成作業,而是先打開課本,把白天課堂上學的內容先復習一遍,然后再做作業。
我還提倡重視每一單元結束時的小結。現在我們使用的新教材有許多亮點。每一單元的小結設計得尤為出彩,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像“碳”“金屬材料”和“常見的酸和堿”等單元,多采用表格形式,要求學生比較、歸納、整理,進行小結。揭示多種物質的本質特征,使學生獲得準確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識的記憶和靈活運用。
在教學實踐中,我反對搞題海戰術要求學生做題后反思,要求對經典題能舉一反三。對典題型和易錯題,要求反思回味,最好收集在錯題集中。有位教育專家把這種方法戲稱為“題海無邊,反思是岸”。我想是很有道理的。
當然,我們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循序漸進,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就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學生引進奧妙無窮,五彩斑斕的化學殿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蔣營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