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盲校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通過有機整合聲音和視頻資源,擴充教學的容量,活用盲文教材,將聲音和圖像直觀地傳遞給視力殘疾學生,豐富課堂教學的手段和形式,開發盲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在補償視力缺陷的同時,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從而改變傳統的單一依靠教材,口頭傳授而教的教學模式,將音像并茂的手段、充實的教學內容、立體直觀的課堂進程呈現給盲生,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生態,讓盲校英語課成為盲孩子們享受平等學習機會的一片天空。而這些感受來自于筆者多年在盲人學校開展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改編、制作、實施教學不斷改進和提高教學的真實感受。
一、接手新教材
學校響應義務教育階段盲校課程設置實施方案的試行(2007年),在小學階段開設了英語課,為此特別制作了盲文版的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作為校本課程進行實驗教學。我很榮幸成為了一名既教中學又帶小學的英語教師。看著一打厚厚的盲文紙裝訂的唯一一本教科書,習慣了中學英語教學的我陷入了思考。這套教材是由漢字到盲文的改編,原書中精致的編排設計、色彩鮮明的圖片,人物的表情等都化作了一行行凹凸不平的點子。這些點子中既有英語盲文,也有漢語盲文,盲文代替了單詞、句子,對于初學英語的小學生該如何教授,效果怎樣,我心里沒底。“就讓學生先自己摸著書讀,再帶著學生朗讀,之后進行練習和鞏固”,我心里想,帶著“三步走”的想法,我開始了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教出新問題
在五年級教授5A Unit 3 At a music lesson語篇時,按照我的設想,簡單介紹了本節課題后,開始讓學生自己摸讀Part A的情景對話。學生指尖在盲文書上滑來滑去,我在教室里來回踱步觀察學生。“老師,這個單詞怎么讀,沒見過?”一個同學問道。另一個同學接著問:“老師這個單詞是不是小提琴的意思啊”“老師,這句話怎么解釋?”“老師,這里面的歌曲名字我都沒聽說過……”班上13名同學沒有一個能讓我喘口氣,連珠炮似的向我提問。大半節課時間過去了,還有一半同學沒有摸讀完成。這才是我三步教學法的第一步啊,這樣下去,后面的朗讀和練習怎么辦?我讓所有學生都停了下來,對剛才提出的問題集中進行講解和操練,學生斷斷續續地應和著我。下課鈴終于響了,這節課可真難熬啊?我感覺很失敗。想一想聽語文課時,這些學生摸讀很快很準,那么長的文章都一口氣讀下來了,而英語語篇短得很,也就有幾個生詞,兩種句式,學生學習中怎么會出現這么多的障礙呢?是不是學生不想學,或者是英語盲文還不熟練?我開始在學生身上找問題。比如,單詞摸讀時需要單個字母組合完成后才能反應出整個單詞的拼寫,所以造成輸入輸出的延時;還有學生在學校住宿,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一部分學生學習英語沒有興趣,遇到困難更加退縮?一連串的原因,在我腦海里呈現。在普通學校的課堂上學生們積極發言,表現活潑,氣氛熱烈,老師巧妙串聯互動,而我怎w1rk5sW7HS2Q8US5Dz9gxW47VLoeRu+1DIiiMUeEHa8=么成了一個復讀機了呢?這種填鴨式的教學,老師累,學生累,課堂教學目標遠沒有實現,效率很低下。看來主要的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我教學本身:我在教學設計中沒有考慮到盲生的學習特點和充分利用教材配套資源,教學手段過于單一,沒有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有效的組織和使用輔助手段。“再問一問學生們的想法吧?”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了。
三、分析新問題
利用課余時間,我找了幾個同學詢問他們對我教學的想法。“老師,好多單詞我看的時候知道意思,但摸到后面的單詞,前面的就記不起來了。”(英語盲文字母26種盲文符號,單詞變化,符號變化,學生很難保持長時記憶)“還有句子讀過之后,不理解意思,想半天也想不出來?”(新知識介紹不夠系統,盲生對句子結構的整體感知不夠)“語篇中人物太多,換行時就分不清是誰說話了?”(對情景了解不夠,意識中也不知道這些人在說什么,做什么)“老師總是讓我們摸讀、跟讀,很累,沒勁!”(老師方法單一,造成學生身心疲憊)“老師,我表弟說他們都喜歡上英語課,有很多聲音和動畫,還能唱歌、跳舞,我們只有一本書,怎么學啊?”是啊,為什么不借鑒普通學校將聲音和圖像帶進課堂呢?讓聲像來豐富教材,通過制作課件有效地組織教學,在聲音、圖像的課堂上讓學生感知、模仿和練習。我的腦子里突然一亮,圍繞單元主題,以聲像為媒展開教學,教師就有了拓展教材和調動學生參與的平臺,真是事半功倍的好辦法啊。
四、創設新課堂
我找來了教學配套軟件,仔細學習,真的有不少聲音和視頻素材可以借鑒使用。單詞朗讀,人物對話,圖片問答,詩歌學唱一一呈現在我的面前。把這些聲像融入到教學課件中,學生一定喜歡。第一次嘗試自己的新教學模式,我還是選擇了5A Unit 3語篇的學習,想從比較中證明自己的判斷。教授過程中我拿出玩具小鴨子作為道具,邊播放聲音邊和學生問答,例如,A:I can sing, can you sing? I can dance, can you dance? 學生聽到了小鴨子的提問就接受了sing, dance 的拼讀和練習。通過這樣的原聲輸入,學生很輕松地就學會了單詞sing, dance, play the violin, play the guitar,并掌握了句式Can you...?的意義。不知不覺間,學生已經進入了語篇的學習,我接著介紹對話情景,帶領同學們一起走進格林先生的音樂教室,看一看Gao Shan,Helen,Ben等同學都會些什么?并設置問題“What can he do? What can she do? What can they sing?”在動畫聲像的引導下,學生們邊聽錄音,邊摸書,輕松的氣氛中感知了語篇內容。我的幾個問題也被學生一一突破,學生的興致被激發了出來。“下面,我們自己模仿朗讀,看看哪個同學讀得又快又好?”我開始主導這個課堂了,課堂此刻變成了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消化的課堂。“同學們朗讀得很好,但個別同學還需要提高,我們逐句來跟讀一下。”我變換了朗讀方法,開始進行逐句聽讀。“我們分小組來讀一讀怎么樣?”我開始進行分組活動,這樣就可以細致地檢查每一個同學的朗讀情況。每一組都讀得很認真,包括語音語調,模仿得還真像。最后進入了課堂小結階段,我拿出打印好的盲文和漢字信息條發給學生,請大家最快地閱讀并根據語篇內容進行填充。盲生讀得很細心,答案也很標準;低視同學書寫得很工整。看著這樣的收獲,我開始準備布置作業了。不料,學生們一起喊了起來,“老師,我們要再聽一遍,全班齊讀!”我笑著答應了他們,下課鈴已經響了,他們還在投入地朗讀,學生們表現出來的熱情深深感動了我。“Class is over!”我宣布這節課結束了,但沒有一個同學離開座位,他們還在回味,幾個女生還唱起了“What’s in the classroom?”這首歌。盲孩子們多么需要這樣的課堂啊,多么享受這樣的課堂啊,我決心將聲像教學進行到底。
五、總結新經驗
這節課帶給我教學觀念上的大變化。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尊重學生需要的課堂才能打造有效的課堂。通過嘗試,我開始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以聲像補償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豐滿那灰色的盲文教材,有效利用手頭的資源擴大課堂信息傳授的質量和數量,改變單一依靠盲文教材,口授教學的傳統模式,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夠立足教材,但教學內容要高于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在拓展和延伸中帶給盲生更多非書本的實現語言交際功能的知識和技能。俗話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在盲校尊重盲生課堂需求,考慮盲生對聲音和動畫影響刺激的需要,有效地利用聲像資源,而不是棄之高閣,充分地在補償中還給他們一個多彩的世界。對這樣的教學,老師可能要做個有心人,花很多時間準備,但當我們看到學生的投入和進步時,我感覺我們有責任去擔負起這樣意義深遠的探索和研究。我將最初的教學失敗歸因到學生身上,是一種責任上的逃避。教師面對學生,只有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而教師只有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在實踐自己教育理想的大道上不斷獲得進步。
(作者單位 南京市盲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