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五個方面對此進行探討:精心設計導入,激發探新興趣;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認知興趣;重視操作實踐,激發思維興趣;巧設鋪墊坡度,激發探究興趣;設計開放性問題,激發拓展興趣。借此和同行們共同探討、學習。
關鍵詞:激發;興趣;提高;效果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怎樣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我們的教法,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每一個數學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面臨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對此進行探討。
一、精心設計導入,激發探新興趣
一節新課的導入方式很多。新穎別致的導語設計,趣味橫生的新課導入,對激發學生主動探新,維持持久的探新興趣將產生重要作用。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1:如在新教材第一冊“直線”的教學中,筆者首先向學生演示了一根能伸長的教鞭和一根拉緊的細線,然后以低聲緩慢的語氣向學生描繪:“這是一根神奇的線,它能向兩方無限延伸以至無窮。同學們可以想象,它能穿過教室的墻壁、校園、田野、村莊,穿過高山、大海,以至茫茫的宇宙而到達無限遠處。這根神奇的線就是直線。同學們有興趣進一步探究它的有關知識嗎?”通過生動形象的描繪,學生主動探索新知的興趣已被激活,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2:又如在教學“完全平方公式”時,我首先通過幻燈片出示:
速算以下各題:
(1)352=________;
(2)452=________;
(3)1252=________;
(4)1352=________。
待學生想動筆進行運算時,我已從容地填上答案。然后平靜地說:“同學們,老師是心算這四題的,想知道老師計算的秘訣嗎?”不用說,學生早被教師的計算速度吸引住了,個個瞪大眼睛想知道計算的秘訣。毫無疑問,這堂課在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中完成了教學內容,效果明顯。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認知興趣
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來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驅動學生自覺地探究新的知識,從而形成數學認知的良性循環,對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情境的創設,要依據課型與知識的不同而有所選擇。一般來說,創設問題情境用得較多。有時可通過觀察現象,演示教具,實際操作等來創設聯系實際的現實情境;也可通過實驗、猜想、發現、探究、類比等方法來創設思維情境;也可通過創設懸念、疑問、思索、議論的激疑情境;更有一些數學教師通過編制一些有趣的錯誤而創設謬誤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我辨析、自我糾正,從而達到自我掌握的目的。
案例3:在學習圓的概念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一些學生正在做投圈游戲,他們呈“一”字型排開,如圖1,這樣的隊形對每一個人公平嗎?你認為他們應當排成什么樣的隊形?
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結合自己的體會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原因是他們投圈的距離不相等。公平的隊形應該是站在以投圈點為圓心,一定距離為半徑的同一個圓上,如圖2。這樣使學生在游戲中理解了圓的本質特征。
案例4:在教學“概率問題”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請兩位學生上臺,一人扮演街頭擺攤騙局的甲,另一人扮演過客乙,其余同學做看客,甲為了招徠生意,向圍觀群眾做宣傳:“三枚硬幣,同時擲下,如果同時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獲得10元,否則你給我5元,來試試,看你運氣如何。”路過人乙聽了后念叨:“同時朝上或朝下,我們可得10元,輸了我只給對方5元,嘿,有門!”這時下面有同學勸阻的,也有同學鼓勵的,更有同學看熱鬧等著瞧的,結果一連投了五次,贏了一次,輸了四次,嚇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他禁不住問同學們,這個游戲公平嗎?有趣的情境使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然后埋頭計算,很快從概率的角度認定這個游戲不公平,是騙人的把戲。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形式不是自發的,而是教師把學生引入積極的思維狀態而有目的地設置的,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游戲(小品)活動或模擬游戲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
三、重視操作實踐,激發思維興趣
《全日制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案例5:在折疊問題的本質探究中,我從長方形紙中折出一個正方形并展開探究來引入。
(一)引入:利用手中的長方形紙片,如何操作并探究:如下圖,快速且準確地折出一個正方形。(學生紛紛動手折一折)
教師繼續啟發學生:請大家思考得到的確定是正方形嗎?如何驗證?
生1:兩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疊在一起,展開是一個正方形。
生2:這個四邊形有三個直角,且有一組鄰邊相等,所以是正方形。
(二)操作并探究:如下圖,將得的正方形ABCD沿AD、BC的中點M、N對折,得到折痕MN。再將點C折至點P的位置,折痕為BQ,連接PQ、BP。設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1。(設計設問題串)
問題1:找出圖中相等的量。
學生在折疊過程中找出了所有的線段相等,角相等,圖形的全等。
問題2:探求∠PBC的度數。
學生根據BP是BN的2倍,在直角三角形BPN中得到了∠PBC=60°。
問題3:Q是否為CD的中點?
通過計算線段CQ的長約為0.58,否認Q是CD的中點。
問題4:QP的延長線會不會經過點A?
學生連接AP,有的用反證法說明△ABP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PB不可能是直角,所以∠APQ不是平角,從而不會經過A點;有的求出了∠APB=75°,所以∠APQ不是平角,從而不會經過A點。看到學生激情高漲,我又設問QP的延長線在線段AB上,還是在線段BA的延長線上?學生通過計算說明在線段BA的延長線上。
問題5:求線段MP的長。
問題6:△PQR是否是特殊的三角形?
問題7:求MP∶PN的值是多少?MP∶PR∶RN又如何?
問題8:聰明的你還能提出哪些有意義的問題?
由前面問題作為鋪墊,對接下來的問題學生不難解決。大家又積極地提出了以下問題:
學生1:可證BR=PR。
學生2:連接RC,可證四邊形PRCQ是菱形。
學生3:四邊形RNCQ和四邊形PMDQ是相似多邊形嗎?
反思:通過聚焦正方形折疊,對結論由淺入深地進行了有效探究。尤其是問題4和問題8,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學生應用了反證法,完全超出了老師的預料,而這種課堂生成是那樣的自然、美麗。說明在探究時有必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課堂的效能才會顯著。
案例6:又如在學習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定理及其逆定理時,先引入這樣一個情境問題:元旦文藝晚會時,甲、乙兩位同學分別在A、B兩個位置進行搶氣球游戲,當老師把氣球放在直線MN(如下圖)什么地方時,才對甲、乙兩位同學公平?學生被這一現實的情景深深地吸引,從而積極地探索發現問題:到A、B兩點距離相等的點在哪里?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從而學到了有用的數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學段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因而,我在平時教學中注意創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
四、巧設鋪墊坡度,激發探究興趣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識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的。表現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知識的引導宜巧設鋪墊坡度,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由“未知區”向“最近發展區”最后向“已知區”轉化。
師問:針對上述事實,你能用語言將這個規律總結出來嗎?
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得到:在真(假)分數中,分子、分母同加一個正數,所得新數比原數大(小)。
師問:前面都是在分子、分母中同加一個正數,如果改為同減一個正數,請同學們課后去探究出相應的結論,并完成證明。
整個知識點的解決始終處于一種情緒高漲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學得主動,練得輕松,效果顯著。
五、設計開放性問題,激發拓展興趣
新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是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過程中我們從大量習題中反復篩選出在思路和方法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題目,對其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探索,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進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實踐證明,教師通過一定量的創新練習的設計,讓學生課后去主動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結論,有利于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意識,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創新意識的自覺形成。為此,教師可根據每節課教學的目的與要求,主動設計一些新穎、有創意的開放性問題給學生。
案例8:在學習工程問題時,為提高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建構新知識的能力,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課外活動時李老師來教室布置作業,有一道題只寫了“學校需制作一塊廣告牌,請來兩名工人,已知師傅單獨完成需4天,徒弟單獨完成需6天……”就因臨時有事暫時離開了教室,留下的殘缺題你能幫他補齊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總結出幾種問題的類型,比如:①兩人合作需幾天完成;②一人先做幾天再和另一個人合作,需幾天完成?③兩人先合作再一人離開,幾天完成?④若徒弟先做一天,然后師徒兩人合作完成,制作費用共500元,問每人各得報酬多少元?⑤若徒弟先做一天,然后師徒合作一天,由于師傅有事離開,剩下的由徒弟完成,還需幾天?問題由淺入深,充分反映了同學們思維的積極性。
無數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佳途徑。在教學活動中,多途徑、全方位、多角度地采取措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切實拋棄教學中包辦過多、機械演練、刻意模仿的傳統教法,努力實現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新型教學模式,以托爾斯泰的“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為目標,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端正教學思想,借新教材課程改革東風,潛心鉆研教材教法,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自身素質,優化教學方法,為學生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提供強有力的課堂教學保證。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沈松乾.課堂提問的到位.數學教學,2001(4).
[3]數學素質教育設計要點.數學教學,1994(2).
[4]馬明.凸多邊形的外角和.中學數學,1997(2).
(作者單位 嵊州市阮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