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石壕吏》一詩時,學生向我提出一個問題:詩圣杜甫為什么在官吏捉人的時候,無所事事,沒有作為,不挺身而出,不為百姓排憂解難?還說他是很關心勞動人民的呢?這樣的提問,我是第一次碰到,心里很驚訝。提問題的學生,大有向權威挑戰(zhàn),推翻經典的氣勢。于是,我當機立斷,改變教學計劃,對教學過程再次進行設計。
一、重讀詩文,討論問題
官吏捉人的時候杜甫在哪里?如果官吏發(fā)現(xiàn)杜甫,會不會捉他?杜甫為什么不阻止官吏捉人呢?
討論的結果是:官吏捉人的時候,杜甫在房間里,因為“聽婦前致詞”。如果官吏發(fā)現(xiàn)杜甫,也不會捉他,因為“老翁逾墻走”“獨與老翁別”。杜甫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不管,不出來;因為怕死,所以躲著,自身難保,還管別人干嘛;因為“詩圣”徒有虛名,說說而已,是作秀……
學生對第一、第二個問題的分析,有根有據(jù),答案比較統(tǒng)一,對第三個問題的討論,最為激烈,答案五花八門,討論越多,詩人的人格品質越受到質疑和否定。
二、講解分析,還詩人清白
1.詩人的思想矛盾性
詩人一方面支持朝廷為平息“安史之亂”而進行的戰(zhàn)爭,一方面同情在戰(zhàn)爭中承受苦難的老百姓。一路上,他親眼目睹戰(zhàn)爭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于是,痛恨戰(zhàn)爭,對老百姓的苦難寄予深深的同情,在詩中還歌頌了老婦人為家為國自愿承擔責任的犧牲精神。
2.詩人矛盾思想的成因
杜甫出生在襄陽的一個地主家庭,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杜甫從小接受儒家學說思想的熏陶和影響,他7歲學詩,15歲揚名。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這種思想反映在詩作中就是愛祖國,愛人民,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
杜甫作為封建士大夫一員,他對人民的同情是有限的,他只寄希望于君主能施行仁政,減緩百姓苦難。在《石壕吏》中,如果詩人以官員的身份出來阻止官吏捉人,就是反對朝廷,是不忠,是造反。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詩,要放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去理解詩人的行為和思想,不能用現(xiàn)代人的價值標準去要求古人,更不能用當代中學生的“叛逆精神”去評判古人。杜甫從家里出來投奔剛繼位的肅宗,投身到平息“安史之亂”的戰(zhàn)爭中去,這樣的行動既體現(xiàn)了“忠君”,又體現(xiàn)了“愛民”,這樣的思想既是矛盾的又是統(tǒng)一的,也是造成我們今天誤讀詩人的原因之一。
3.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層層壓迫,老婦人一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戰(zhàn)亂中他們的悲慘遭遇是廣大勞動人民深重苦難的一個縮影,對于百姓的疾苦,高高在上的封建統(tǒng)治者是看不到的,是漠不關心的,封建君王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士大夫的命運尚且如此,老百姓的生命只如草芥。杜甫作為世襲的官宦世家,享受封建統(tǒng)治的特權,與勞動人民的等級距離是巨大的,與勞動人民是階級對立的,但是杜甫的感情超越了封建等級,他用大量的詩作反映勞動人民的遭遇和災難,對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這種感情也超越了時代,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后人敬仰于杜甫的人格品質,給杜甫“詩圣”的尊稱,給詩人憂國愛民的崇高情懷以至高的評價,尊奉他為世人的楷模。
三、杜甫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
1.學生再討論
(1)儒家學說提出“仁”,唐太宗李世民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孫中山提倡“三民主義”,中國的民主政治走過怎樣的道路?(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公民哪些民主權利?(3)中國13億人口,有9億是農民,中國政府實行農村教育“兩免一補”、農村“新合作醫(yī)療”、家電下鄉(xiāng)補貼等政策,溫家寶總理到廣西重旱災區(qū),不喝農民一口茶水,體現(xiàn)了怎樣的民主政治?……
2.教師結束語
今天我們重新解讀了《石壕吏》,對詩歌的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對杜甫的人格魅力、道德品質和他那仁政愛人、關注民生、以民為本的思想也有了新的認識。我們應該對他進行公平公正的評價:他的憂國憂民精神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同時,還應該明白,中國的民主政治來之不易,它走過了漫長的封建社會,苦難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經過一代又一代先賢執(zhí)者的探索和追求,才實現(xiàn)了今天這樣的民主政治;也只有生活在今天這樣的民主氛圍里,你們才有勇氣、有智慧對經典、對權威大膽質疑,勇于挑戰(zhàn)。
(作者單位 廣西梧州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