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歷史教學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充分開發和利用鄉土教材。鄉土歷史教學的內容除了在歷史教科書《中國歷史》中有所體現外,還配有專門的鄉土教材《探究山西》。但是我們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受考試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忽視鄉土歷史教學,這已經成為當今初中歷史教育的一大缺憾。其實,鄉土歷史教學的實施不但對學生自身的成長有益,而且對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一、鄉土歷史教學有利于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
前蘇聯的加里寧說過:“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教授也這樣說道:“愛國主義并非空泛的口號,愛國必先愛家,只有了解家鄉的歷史和文化,才能熱愛她建設她,進而熱愛我們的祖國。”他也呼吁:“社會各界都要重視鄉土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學廣泛開展鄉土教學,要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知鄉愛鄉。”為了有效地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鄉土歷史的挖掘和利用。
二、鄉土歷史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對于自己的家鄉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們對于家鄉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渴望了解家鄉的人文歷史和發展現狀。在歷史教學中鄉土歷史的挖掘必然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山西的古今名人,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漢武帝時期的名將衛青和霍去病、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西天取經第一人高僧法顯、史學大家司馬光、一代明吏于文龍、音樂大師師曠、文學大家王昌齡、白居易、王維、元好問、羅貫中等等。聽到這些同學們熟悉的名人原來都出自家鄉,我想孩子們心里面除了自豪感外就只有為家鄉建設和發展不懈努力的進取心了。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鄉土歷史教學現在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和重視,近幾年的山西中考歷史試卷也或多或少地涉及了鄉土歷史的內容。如2008年中考就考查到百團大戰和上黨戰役的相關知識;2009年中考考查到丁村人遺址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識;2010年中考則考查到三家分晉和山西民族大融合的史實。從歷年來山西中考歷史的這種新動態我們可以看出上級教學指導機構和教育主管部門對鄉土教學的重視。作為我們第一線的歷史教師應及時調整我們的教學,在教學中給予鄉土歷史更多的關注,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同時也能適應中考歷史新的趨勢,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可見鄉土歷史教學可謂一舉多得,我們理應予以充分的重視。
(作者單位 山西襄垣縣第三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