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之所以存在著耗時多、用力大而收獲小的現象,就是因為老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如何改變這一現象?作者認為:強化學法指導,教給閱讀方法、技巧,就是一把金鑰匙。
關鍵詞:閱讀教學;強化;學法指導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解決閱讀教學中耗時多、用力大而收獲小的弊端,就要大膽改變教學觀念,在閱讀教學中強化學法指導,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技巧,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老師該做好如下工作:
一、以讀為本,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和技巧
葉圣陶先生說過:“所謂閱讀就得讀,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通過“讀”去感受、去聯想、去認知,吸取文章的營養。久而久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加強,真正達到“不教”的目的。如單元教學,教師應教會學生首先應根據要求,確定精讀、略讀的內容;對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須運用精讀方法,動筆圈點勾畫,摘抄名言警句,體會詞句含義,做到“口誦心思”,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其次,要教給學生自設閱讀的目標層次,引導學生根據課文預習提示課后練習,定出每次閱讀所要解決的問題,養成學生帶問題閱讀的習慣。再次,教會學生能進行比較,從整體感知單元課文的異同點,加深對單元教學內容的理解。
二、教給學生理解詞義,培養學生概括的能力
語文閱讀不能超脫對課文中的字、詞、句的理解,因而準確地掌握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對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顯得至關重要。
三、教會學生系統整理知識的能力
教給學生系統整理知識的方法,將分散于各單元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在頭腦中形成議論文的整體概念,才能使學生真正具備閱讀議論文的能力。ZZ1Lztury2Y/8xkoIWcLoFb0W1e/W7cIDv0fLemh2I4=如先讓學生弄清議論文三要素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使學生明確,三要素與議論文結構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弄清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系、分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學生才能明白議論文的結構形式;再讓學生明確議論文論點提出的方法,讓學生懂得論點的位置可以放在段首,也可以放在段中,還可以放在段末;而論據則要讓學生明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大類;論證方法可分為立論、駁論,知道立論是正面講道理,多采用舉例、講道理的方法,有時也運用比喻、正反對比、引用等論證方法;而駁論是駁斥錯誤、反動的觀點,可分為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三種方式,多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歸謬法。這樣,使分散于各單元的議論文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自行將分散于各單元的記敘文、說明文知識點進行系統整理。
四、教給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技巧
1.教給學生質疑解難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古人的這些論述都給我們以啟示: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領悟問題,達到釋疑的目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矛盾”之處提問題,如教《孔乙己》一文時,可抓住結尾“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一句,提出為何既用“大約”,又要用上“的確”,這對詞的運用,是否矛盾?從而引導學生回顧課文,深刻理解作者的用意。以此讓學生掌握從課文“矛盾”之處生疑,從回顧課文中解疑的方法。
2.引導學生從文章前后照應中找疑問,從文章正面描寫與側面襯托的關系中找疑問。這樣,圍繞“疑”,就可有的放矢地閱讀,就能達到提高閱讀效率和閱讀能力的目的。
3.教給評注賞析的方法,提高學生鑒賞的能力。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的品評鑒賞已成為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因此,指導學生閱讀文章,要注意從作者所處的時代及其文學修養、世界觀等方面去品評作品思想內容、藝術成就,用正確的態度去鑒賞作品,分清作品的精華與糟粕,培養學生健康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4.教給學生預習、復習、課外閱讀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強化學生的生活實踐,把閱讀與生活體驗結合起來,把學語文與學生活、學做人結合起來,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在閱讀和應用實踐中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
“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葉圣陶先生的這一教育思想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只要能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解決其他的篇章問題,學生就能學得主動,學得有趣,全面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不需要教”的最終目的。
(作者單位 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東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