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機及其應用技術的發展對技工學校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標準和要求。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加以分析與闡述,提出了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幾項措施,其中主要包括:按專業進行分層教學,促進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有機結合,強化多媒體技術與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結合,提升計算機教師的業務素質等,進而全面提升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新時期;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電腦逐漸普及的信息時代,新的科學技術正在對計算機技術進行著沖擊,如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科技群都需要得到計算機的輔助和配合。計算機及其應用技術的發展也對技工學校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一、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
計算機基礎理論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之一,作為技工院校的學生,一定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對于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組成知識、網絡知識、多媒體基礎知識以及計算機病毒等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在操作方面,也就是實踐部分,是學生必須對其進行掌握的基本技能。這些技能恰恰是學生學習其他技能的基礎,如基本的Windows XP系統使用方法、Word文字處理技術、Excel表格處理技術、中英文錄入技術、圖像處理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等,這些內容都應該是技工院校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術。
二、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措施
1.按專業進行分層教學
根據不同專業對于學生計算機運用能力的不同要求,教師在進行不同教學內容的講授時,要加以嚴格的區分。也就是說,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應該對其區別對待,進行有區別的專項教學,根據每個專業的要求和特點來對相應的計算機課程進行安排。這種區別于專業的教學方式,并不是一味地對特性加以強調從而忽略共性,各專業在第一學期仍然需要對基礎知識以及基礎操作的學習,其中包括辦公軟件、網絡應用以及操作系統等;第二學期的教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安排,分別是計算機控制、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及多媒體課件制作等教學內容模塊,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要充分給予,學生也可根據自己專業的要求和特點以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從里面選擇模塊來進行學習。
2.促進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有機結合
在現代社會信息化程度日益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各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和保障,否則將只有面臨發展滯后,甚至被時代所淘汰的命運。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創新以及整個社會對人才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計算機基礎教學在國內各層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來愈突出。作為培養人才的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勝任教學工作。計算機教師應堅持以過硬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將實踐作為手段,應用作為目的。另外,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教學對于實驗課和理論課之間內在聯系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同步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和實踐應用能力。為了有效地解決理論和實踐脫節的現象,教師對于一周兩個實驗課時以及一周兩個理論課時這種理論與實驗分家的古老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
3.強化多媒體技術與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結合
多媒體技術是通過計算機來實現和應用的,也就是說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基礎是計算機的支持,而計算機基礎教學活動也是圍繞計算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來展開和進行的。因此,在計算機基礎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強化多媒體技術與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結合。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聯系教學內容適當地穿插和添加一些多媒體技術的理論和應用知識,使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的同時,也間接地掌握和熟悉部分多媒體技術的相關知識,這樣不但可以強化學生的知識儲備,也客觀促進了教學活動的深化進行。在現代教學活動中,相關學科知識的灌輸與講解是對于教師的基本工作要求之一,也是素質教育重點強調的教學理念與方針。
4.提升計算機教師的業務素質
在我國現階段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中,教學效果是否能夠達到理想的目標,其關鍵在于教師。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為了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適時強化教師的業務素質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教師能操作、懂設計、會維修等基礎計算機教學能力已刻不容緩。另外,隨著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重要性日漸凸顯,革除傳統教育的弊端、探索適合素質教育的創新教學模式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廣大計算機教師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提高自身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結束語
本文針對目前計算機及其應用技術的發展對技工學校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標準和要求這一問題,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加以分析與闡述,同時提出了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幾項措施。
參考文獻:
[1]張紅.新形勢下改革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思考[J].教育論壇,2005(8).
[2]周興社.我國計算機教育的回顧和啟迪[J],2005(3).
[3]傅統先,王珂.淺議國內計算機基礎教學方式的改革[J].陜西科技前沿, 2007(6).
[4]袁振國.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創新理念的應用研究[J].科技成果縱橫, 2007(9).
(作者單位 山西省陽泉市陽煤集團培訓中心技工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