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被動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而閱讀教學學生卻可以盡情去“自由對話”,從而使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指示精神,我認為在如何構建精彩的語文對話課堂問題上,只需把其中所言的三點要素: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細節搞好,語文課堂就必然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生本對話,語文課堂在閱讀中生成智慧
閱讀文本是一種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閱讀教學活動實際上是學生通過心靈對話達到對作者與自我的雙重發現。語文教材很精彩,語文教科書中的一篇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敞開的文本,具有生命的靈性。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文本對話,讓其認真讀課文,真切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激活與調節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經驗,就會對文本產生多元的解讀,在學生潛心會文的過程中,也正是閱讀教學對話成功的基礎。
在講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一課時,我用大半節課的時間以朗讀、競讀、默讀等形式讓學生反復熟讀課文,讓學生感知文本,質疑文本,進而激發創新能力,生成全新的視界,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不僅深刻了解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而且把敬業與樂業移植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從而使文章產生適合他們自己的現實意義。
二、師生對話,語文課堂在平等中綻放奇葩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師生平等對話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理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平等的對話,實質上是思想的交流、碰撞,而不存在思想的強硬灌輸。在對話的場景中,由于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悅,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
我一直謹記這樣一句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我的語文課堂上,少的是教師明確表態,多的是教師真誠傾聽;少的是教師的激昂陳詞,多的是教師的熱情鼓勵。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題可以說歷年來都有爭議,新教材干脆省去了以往老教材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我認為,要深入理解和把握這篇散文的思想內容,這個問題就不能回避。我沒有把以往教參從該文的題目入手,認為“三味書屋”與“百草園”是對比的,百草園有百味,是“樂園仙境”;而三味書屋沉悶窒息、枯燥乏味,是“最嚴厲的書塾”,從而把“批判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這一觀點強加給學生。我只是簡單地把傳統觀點告訴大家,要學生不要盲從,我讓學生深入文本,自主歸納本文主題,大膽地說出他們認為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經過學生的討論和大膽質疑最后得出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解讀有四五種。從而使學生在討論和對話中,對文本和主題都有了較深入的理解。
三、生生對話,語文課堂在思維碰撞中擦出亮麗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架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平臺,生成人人參與的自由對話,真誠溝通的學習氛圍,從而開創學生思維任意馳騁,不斷創新,學味濃濃的開闊局面。因此在教學中,要珍視學生間“智慧、靈性的碰撞”。碰撞激發火花,思想火花恰恰是課堂上最為美麗的風景。
在學習《孔乙己》時,有學生質疑:“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為何在一句話中用這一對矛盾的詞語?我沒有回答,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學生。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學生們的爭論十分激烈。這時,他們思維的火花迸發出來,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爭相發言,辯論達到了高潮。“一疑激起千層浪”,一個個觀點引發了更多個性化觀點的表達。一部分學生認為他已經死了,因為當時黑暗的社會處境下他只有死路一條,只不過小說中的我并沒有親眼看到或親耳聽到他死的消息,由此更說明那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也有同學認為他還有生的希望,因為至今沒有聽到他死的消息,作者用“大約”更增多了讀者想象的空間,而且很多人也不希望他死,因為他很可憐,或許能有絕處逢生的機會,所以作品的矛盾不正是作者思想矛盾的體現嗎?學生的回答是多么精彩!此情此景,我不得不贊嘆學生的智慧是無窮的,就像打火石的火花,在頻繁的撞擊和摩擦中呈現“火樹銀花不夜天”,使整個課堂變得昂然情趣,使知識變得鮮活生動,使思維變得靈動豐滿。
生生思維互動,讓我們發現了學生身上蘊藏著的這種巨大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潛能,讓我從內心里說:“學生有時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放心的給他們一個空間,給他們一個支點,讓他們盡情地發揮。
“對話教育”喚醒和培植了學生心中的美好人性,流溢著師生生命的律動。它真正將教師和學生從“正襟危坐”的“三味書屋”帶到生機盎然的“百草園”,讓我們體會享受學習、享受生活的快樂人生。
一路前行,與對話為伴。我相信只要用心體會,積極探索,勤于反思,鐘情于三尺講臺,每一個45分鐘都能點燃學生的希望,每一節課都能綻放我們不曾約定的精彩!
(作者單位 山東省煙臺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