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是魯迅先生第二部小說集《彷徨》的開篇之作,盡管經歷了多次教材的修訂,現在仍屬于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3)小說單元的重點篇目,似警鐘長鳴,社會意義歷久彌新。小說反映的社會現實與學生現有的認知存在很大的差距,浮光掠影式的講解抑或咬文嚼字式的挖掘都會使課堂沉悶、使學生對文本生厭。我從新課改的要求出發,探究嘗試后,感覺效果頗佳。
以作品解讀作品,點(單篇作品)面(作家、作品、創作主題)結合。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魯迅作品,讓他們對魯迅的作品主題有一個整體把握,然后由面到點(正在學習的文本),最后再加以綜合,提升到面,加深對魯迅作品主題的認識。這樣既做到“溫故而知新”,又可以新知鞏固舊知,提高學生對魯迅作品的鑒賞水平。如教學《祝福》一課,在導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魯迅的小說,再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重溫作者刻畫人物的經典語言,如“從口袋里排出九文大錢”“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細腳伶仃”圓規一般的楊二嫂等。然后讓學生試答,大師筆下的祥林嫂是怎樣的形象?作者是怎樣刻畫這一形象的?以此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通讀文本、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后,為把握主旨,我仍采用了點面結合、以作品解讀作品的方法。先以作者在《燈下漫筆》中的精辟論述“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只有兩個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為引子,這樣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可把它作為把握主題的主線。然后就此我設計了四個問題:1.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寫分別出現在小說的哪一部分?外貌有哪些變化?分別表現了她怎樣的生存狀態?2.祥林嫂的三種人生狀態是如何印證魯迅先生對中國百姓命運的精辟見解的?3.祥林嫂是怎樣做奴隸的?有無反抗精神?4.是誰讓祥林嫂想做奴隸而不得?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刻畫這個人物的?
學生對四個問題一一思考,依次解答。前兩個問題答案的核心正是前面所述魯迅先生的精辟見解:中國老百姓的命運也只有“暫時做穩了奴隸”和“想做奴隸而不得”。在分析第四個問題“是誰讓祥林嫂想做奴隸而不得”時,學生在找到文本中具體所指的“元兇”后,教師適時點撥,“讓人連奴隸都做不得,最多等同于牛馬,任人宰割”這種命運非但祥林嫂有,社會底層的婦女都無法幸免。那么“元兇”不只是一個魯四老爺,一個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似的人物,一個柳媽,一個魯鎮上的人。真正的元兇是他們所代表的社會制度和國民意識。由此提煉出小說的主題是對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封建禮教,以婆婆、大伯為代表的封建宗族和以深受封建迷信毒害的柳媽為代表的國民所構成的社會的批判。正是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讓祥林嫂想做奴隸而不得。據此引領學生總結魯迅作品的深刻性在于:被封建科舉制度吞噬的孔乙己、被封建禮教埋葬的祥林嫂、為革命獻身卻被愚昧麻木的國民吞吃鮮血的夏瑜。一部作品,一個點;一個悲劇人物,一個主題;魯迅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及發人深省的現實意義。
《祝福》一文的教學難點是分析魯迅作品“改造國民性”的現實意義。對這一難點的突破,我還是因循守舊法:由點及面、點面結合。自己不做過多講解而是讓學生重讀《孔乙己》《藥》《祝福》等魯迅的作品,分析其中寫看客的文字,然后聯系現實,思考改造國民性有無現實意義。讓學生寫一篇隨感,以寫作訓練強化鑒賞感悟,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教無定法”,對于深奧的文學作品,教師應引領學生學會從多角度解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高屋建瓴,就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河北省泊頭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