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是教育的根”,教師若能將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教學便成功了一半。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源泉。”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陣地,情感是語文課堂的生命,缺乏情感的課堂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活力。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語文更有魅力呢?
一、融洽師生關系,創設情感互動的和諧環境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成靈光”,人的情感也是如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還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善于溝通師生情感,經常主動真誠地與學生交流、關心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尊重他們的情感需要,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可親可愛。“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必將會對語文教師的愛遷移到語文學科,形成對語文學習的熱情與信心,課堂上必會敞開心扉,積極投入到語文學習中。此外,教師要多鼓勵表揚,少諷刺挖苦、批評訓斥,允許他們出錯,允許他們發表不同的意見,鼓勵大膽質疑,為情感的交流互動創造種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現行的語文教材文質兼美,形神俱佳,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精彩的情感世界。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文教師要把蘊涵在教材中的思想情感成功地傳達給學生,感染學生,首先必須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也為這種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種感情。”只有自己動情,才能以情感染學生,撥動學生心弦,觸動學生情思。
語文教材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語文智能教學和情感陶冶的載體。可以這樣說,每一本語文教材,無論是優美的詩歌,還是嚴謹的長篇華文,都是教師進行情感教育的依托。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我們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凈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應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讓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使之“沁人心脾”,使學生讀書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樂之”。
三、多種方式綜合運用,調動學生情感交流
在語文教學中,適時適度地運用錄音、圖片、多媒體課件、朗讀、表演等方式,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和渲染課堂氣氛,更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耳聽目視,口誦心動,盡快進入課文描述的情境中,從而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
1.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教材中有些文章離學生距離較遠,不利于學生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一種情境氛圍,縮短學生與文本的心理距離。現代信息技術能打破時空限制,展現宏大與細微,“現古今于一瞬,撫四海于須臾”。學習魯迅的《祝福》,可將《祝福》影視進行剪輯形成課本資源,供學生欣賞,將學生帶入“天地圣眾”的祝福中,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漫天飛舞的雪花中,衣衫襤褸、目光呆滯的祥林嫂慢慢地倒在地上凄然死去。這樣的鏡頭畫面能給學生強烈的心靈震撼,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同情心,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封建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對祥林嫂的迫害。
2.豐富多彩的活動
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學習情緒飽滿、學習熱情濃厚。《再別康橋》《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可采用有感情誦讀的方式,作者的深情在高低、強弱、急緩的語調下曲曲折折地傳達出來,能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飛揚激情。小說《項鏈》《祝福》、話劇《雷雨》、元雜劇《竇娥冤》等因為人物形象個性鮮明、血肉豐滿,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把握其性格特征,感受人物魅力,被藝術形象所感染、或憧憬、或惋惜、或蔑視,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3.緊密聯系生活
語文與生活同在,生活是語文之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僅憑一堂課、一本教材是不夠的。拓展語文課堂,將語文與生活相融,語文天地會更廣闊,學生思維會越活躍。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投入到千姿百態的大自然中。在大雪的早晨,讓學生玩味“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盛景;在肅殺的秋天,讓學生體味“但寒煙衰草凝綠”的蕭索;在夜晚靜坐窗前,遙對星空,思接千里,神游八極,寫下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只要我們的語文教師在新課標下鏈接好課堂和生活,使知識在課堂內外比翼齊飛,學生一定會重新喜歡上語文課的。
課堂上,有了情,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有了情,學生的求知欲更強烈;有了情,語文學習與心靈感動才會融為一體,語文課堂才會更生動而有魅力,語文教學才會達到更高的境界。
(作者單位 徐俊霞: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稷下街道永流中學 張艷霞: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