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技術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的目光,深受學生的喜愛。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提出了一些體會,與高中信息技術教師交流。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計算機教育;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育信息化;素質教育;優化;任務驅動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能力。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進步、數據管理能力的提高、新處理系統的不斷出現,使信息獲取、加工和傳播的能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在富于變化的信息社會里,生活得更加幸福自如。加快中小學校信息技術教育,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效率,對實現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教育部制訂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高中生要掌握的信息技術內容主要是指信息處理技術,即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我校使用的必修教材是浙教版《信息技術基礎》,整個課程由五大模塊構成:信息的來源與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管理、信息表達與交流、信息技術與社會。對一些重要的內容,我們采用“討論交流”“實踐體驗”“綜合探究”等活動方式學習。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優化信息技術課程談幾點體會:
一、更新觀念,明確目標任務
1.信息技術教育不同于計算機教育
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必不可缺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網絡教育是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計算機教育不等于信息技術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講計算機的學科知識,而應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學生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2.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培養學生應具備的信息技術技能的課程。國家新的課程綱要已將它列為政、語、外、數之后的第五位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二、明確信息技術教師應充當的角色
現在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渠道,教師只有正確認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效率。因此,教師應確立“教即學,學即教”的觀念,教師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教師的角色應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導學者、合作者、評價者。
1.設計者
在進行任務的設計時,要有明確的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任務的難易程度,符合學生的實際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2.導學者
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我校大部分學生來自邊遠的貧困山區,對信息技術課程的了解基本為零,因此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區分信息的好壞,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分辨能力;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考,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習興趣;身體力行,為學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
師生間相互交流,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既密切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可在合作的環境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網絡環境給師生一個平等學習和展示自我的氛圍,建立師生間的平等關系。師生的作品或成果在這種和諧的環境中平等競爭,既促進了教師終生學習的意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愿望。
4.評價者
通過評價對學生具有導向、激勵作用,幫助學生確定努力方向,通過學生的自控,實現學習目標。這對學生樹立自信心,發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靈活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各種信息技術教材編寫時著力貫徹這一原則。以“任務驅動”組織教學過程,形成“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做到“少講多練、精講精練”。例如在學習文字處理軟件Word和電子表格Excel軟件的使用時,設計讓學生制作一份《主要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比較》的報告,利用Excel制作出“綜合國力指標分值表”和“綜合國力比較圖”,經過排版處理,最后形成報告。在該報告的制作過程中,利用了表處理軟件較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字處理軟件排版方便的特點,進一步提高了使用字處理和表處理的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被普遍應用。以“布置任務→介紹方法→歸納總結”的順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
參考文獻:
[1]現代教育技術.
[2]教育新理念.
[3]素質教育實施方法.
[4]新課程怎樣教.
(作者單位 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