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大多數教師在新授課時,都會高度關注、努力探討課堂提問教學藝術。但是在初三化學復習課上,卻存在這樣誤區:教師上課拼命講,學生下課拼命做,認為這樣可節省時間,趕上進度。其實,在化學復習課中大膽引入課堂提問,往往事半功倍。這樣既鞏固了復習效果,又提高了復習效率。如何在化學復習課中進行課堂提問呢?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嘗試,淺談如下:為了理清學生知識結構,提問要有引導性;為了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提問要有遞進性;為了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提問要有探究性;為了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提問要有反思性。
關鍵詞:化學復習課;課堂提問;復習效果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目前“新課改”和“五嚴”背景下,課堂提問設計巧妙,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還能及時反饋學生學習信息,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便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基于以上觀點,大多數教師在新授課時,都會高度關注,努力探討課堂提問教學藝術。但是在初三化學復習時,多數教師存在這樣誤區:教師上課拼命講,學生下課拼命做,認為這樣可節省時間,趕上進度。其實,在化學復習課中大膽引入課堂提問,往往事半功倍。這樣既鞏固了復習效果,又提高了復習效率。如何在化學復習課中進行課堂提問呢?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淺談如下:
一、為了理清學生知識結構,提問要有引導性
初三第一輪復習,立足基礎知識,進行全面、系統的復習。因此許多教師采取地毯式轟炸,幫助學生梳理每一個知識點,唯恐漏掉任何一點。本人以前也使用過這個方法,但總覺得效果不好。這是因為舊知識本身對學生來說已失去神秘色彩,相應的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我們課堂提問,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而應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尤其幫助學生理清各單元的知識結構。讓學生感覺課堂“有所變化、有所收獲”。
例如,在復習《酸堿鹽》時,如果把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和反應條件等重點、難點一一列出,讓學生感覺知識結構很松散,沒有系統,這樣的結果弄得自己疲勞不堪,學生卻昏昏欲睡,效果可想而知。本學年在復習“酸堿鹽”時,改變方法如下:首先以一首詩《石灰吟》引入,接著向學生提出問題:在這首詩中包含三個化學反應,你能用化學程式表示出來嗎?進而要求學生把含鈣的三種化合物(CaO、Ca(OH)2和CaCO3)相互轉化的關系用圖示表示出來(見圖1)。
最后通過這三種物質相互存在的反應規律,自己歸納出酸堿鹽知識結構(見圖2)。
通過引導性問題,讓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進而總結所學知識及其內在聯系,內化成知識體系網絡,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復習《金屬的化學性質》時,根據學生在不同復習時期的認知水平,科學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使學生更易理清知識結構。仍以金屬性質的復習為例加以說明(見圖3)。
二、為了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提問要有遞進性
布魯納說:“向學生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可引導學生智慧。”在初三化學復習中,本人在設置問題時,盡可能多角度設問,設問梯度由易到難,由表及里,把握問題空間,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認知規律,提出的問題需要學生跳起來才能摘到桃子,使問題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例如,在《第六單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單元復習時,根據人教版初中化學第六單元小結中的第三題,本章知識間的聯系可圖4用來表示,寫出圖中所示七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教材中原題)
遞進題1:請仿照下圖中C→CO2轉化的表示方法,將下圖中C、CO2、H2CO3、CaCO3等四種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用“→”連接起來,并在箭頭旁標明必需的其他反應物及反應條件。(提示:有的物質間轉化的途徑不止一種)
遞進題2:從四種反應類型總結有關二氧化碳的知識。(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1.化合反應(1)有CO2參加的化合反應;(2)有CO2生成的化合反應。
2.分解反應:有CO2生成的分解反應。
3.置換反應:有CO2生成的置換反應。
4.復分解反應:有CO2生成的復分解反應。
5.不屬于上述的四種反應類型且有二氧化碳參加的反應。
這樣的問題由教材中原題出發,由淺入深,不斷遞進、改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變”的現象中發現“不變”的本質。通過搭設臺階,幫助學生逐步躍上思維的新高度,調動學生積極動腦,積極參與,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水到渠成。
三、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問要有探究性
在當代人才的多種素質中,起決定意義的是及時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和高度應變的創新能力,而應變創新能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它是思維最高層次的活動。對學生來說,創造能力就是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和經驗創造性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獨特的見解,新穎的解法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和科學家發現規律一樣帶有強烈的探索動機,也經歷了提出問題、建立假說、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幾個階段。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精心設計一系列探究式的問題和實驗,引導學生在思考和實踐中,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例如,在復習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時,設計了以下問題:
Ⅰ.實驗中所選試劑應具備什么條件?在下列五種物質:鐵絲、紅磷、鎂粉、硫黃和木炭中,選用哪種物質最適宜?
Ⅱ.根據提供儀器可設計哪些裝置?有無底試管、鐘罩、帶有燃燒匙的橡皮塞、水槽、燒杯、鐵架臺、注射器。讓學生上臺展示設計的多種方案。(如圖6)
Ⅲ.讓學生任選一種方案進行演示實驗。
Ⅳ.學生討論得出實驗結論。
從頭至尾學生積極動腦,大膽設想,積極參與探究過程,思維很活躍。學生的實驗設計方案合理、開放、有創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
四、為了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提問要有反思性
反思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學生在化學學習活動中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反思。在中考復習中進行試卷講評時,更需要我們提出一些反思性問題,幫助學生探究其中的問題和答案,進而激活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例如,針對某試卷中一道典型的習題而言,可設計下列問題:
1.你弄清楚題意了嗎?本題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哪些?
2.本題怎么做?你找到解題的哪些突破點?解題過程中對哪些知識點、方法進行了怎樣的組合才得到正確答案?
3.本題為什么要這樣做?解題的依據是什么?題給的哪些已知條件是必須的?哪些是多余的?題目的字里行間是否有隱含條件?你是怎樣發掘出來的?
4.怎么會想到本題要這樣做?是得益于做過的某道題的啟發,還是經過了多次的嘗試?是先做了某種大膽的假設再依邏輯推理做出驗證,還是完全憑經驗?
5.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解答本題?用常規法如何解?嘗試一題多解時你的思路廣、方法多嗎?是否注意了逆向思維?
6.如果發生錯解,出錯的原因是什么?是審題不清,還是計算失誤?是掌握知識不準不牢,還是解題方法不能靈活運用?應該如何克服?
7.本題與哪些題相似或有聯系?解這類題有無規律可循?又有哪些細節應引起注意?
針對一套考試試卷而言,可設計以下的反思要點:
1.考前對本次考試有信心嗎?心理依據是什么?考前和考中有過緊張與焦慮嗎?原因何在?怎樣消除?
2.考試時間安排合理嗎?有的題會做,卻有因時間不夠而沒做的情況嗎?在何處耽誤了時間?今后如何避免呢?
3.你采用怎樣的解題順序?(由易到難、由前到后還是其他方式)你覺得哪種順序比較適合你,有改進的余地嗎?
4.列出你在本次考試中掌握得好的知識點與掌握得不好或不夠好的知識點。
5.通過這次考試,你發現自己的優點是什么?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教學實踐表明,復習課不是不要課堂提問,而是應該加強課堂提問。只要在問題設計和提問技巧上多加鉆研,大膽突破,復習課一樣可以上得精彩,復習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李軍.從困乏走向豐富.從平淡走向神奇——淺談初中化學復習的誤區與應對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4):54~56.
(作者單位 南京市江寧區淳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