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思考和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應該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怎樣的基礎?我們認為,語文教學在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上,可以從抓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熱愛語文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我們已進入了終身學習的時代,語文將陪伴著人的一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千方百計地創設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悄然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根本轉變。其實,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不僅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為學生一旦愛上了語文,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就有了不竭的源泉。
二、面向全體,關注差異kghm0ZCmDlPYhcZ0EvhaNX1POpkfhoFosZ8GCj5hz38=
這里講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必須面向不同條件和不同背景下的全體學生,不僅要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明顯的提高,還要使他們熱愛語文學習,學會學習,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指不同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學生個體之間在智力、生活經驗、認知方式、情感態度等方面存在著客觀的差異。加德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由多種智力組成,每個人智力成分中的優勢部分各不相同,這些不同的優勢部分決定了人的智力差異。學生個體之間的這種差異性,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也決定了教學形式不能單一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為不同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三、教給方法,培養自學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隨著社會的發展,語文知識將會不斷延伸和發展,這就決定了學生的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學會”上,還要在“會學”上下工夫。只有知道如何學習,才能在知識不斷增長的社會中繼續學習。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掌握如何閱讀、如何寫作、如何進行口語交際等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一旦具備了較強的自學能力,就會在廣闊的語文世界里自由飛翔。
四、交流合作,培養合作精神
讓學生學會交流合作,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為交流合作的過程,本身就是共享學習資源、相互取長補短的學習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如合作搜集資料,合作制訂綜合性學習方案,合作辦手抄報,相互交流各自的學習經驗等等。在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啟發、共同探究,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現代社會人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
(作者單位 河南省清豐縣柳格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