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全國分步實施、有序進行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語文教學,開始出現了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努力進行教學改革,學生愛學語文,課堂氣氛活躍的可喜局面。我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要想使語文課程改革朝著既定的目標健康而和諧的發展,要想使語文教學走出“費時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初中階段的語文素養,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要正確處理自主學習和主導作用的關系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從而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有條件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愛學語文;通過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對學習語文充滿自信;通過在教學中引導、發現,使學生不斷習得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便會落到實處。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二、要正確處理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關系
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都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都安排討論,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三、要正確處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教師指導性的關系
語文的動態特征使學生的參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尤顯重要。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刺激學生動眼看、動腦讀、動筆寫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讀寫過程、聽說過程、讀與寫、聽與說的訓練可以相互結合。從學生的階段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精心設計、選擇導學方法與課堂結構,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最佳教學情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堅決摒棄那種“老師講課照本宣科洋洋灑灑口干舌燥,學生聽課埋頭筆錄手忙腳亂頭昏腦漲”的局面。還學生一個真正的自我,還學生一片潔凈的天空。
四、要正確處理學生機械模仿和創造性思維的關系
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能動地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授之以漁,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著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活動。老師要推學生一把,讓他們下水自己游,告訴要領,還要隨時把握水中情況,以便指導學生,讓學生之間互相糾正與彼此豐富,從而更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五、要正確處理傳授知識同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關系
知識是智力和能力的基礎,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過程,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語言與思維的統一發展;在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要指導思維的途徑、方法,鼓勵獨立思考。要培養學習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其認識水平。例如:在識字教學這個環節里,利用漢字的構字規律,諸如象形、會意、形象等記憶字形,了解字義。像在學習第一冊中的“日、月、水、火”等字時,利用課本中的插圖告訴學生漢字的創造規律,從而記住字形,了解字義。再如,學生識“村”這個字,先是綜合地、整體地去感知這個字,然后把它分解為“木”“寸”兩個不同的部分,最后再把它當作一個完整的“村”字來認識。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個“導”字上,即導學、導問、導思、導法、導行,做一個學生學習的出色策劃者、組織者,做一個導演。學生必須進行大量語言實踐,這是老師的講授哪怕是精講所代替不了的,老師要為學生的這種實踐多創造契機、提高效率。當然,素質教育是一個全新的系統工程,要尋求一個最優化的教學模式,還有待廣大語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譜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