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EPD項目,貫徹“主體探究—綜合滲透”的課堂教學模式和“主體研究—合作體驗”的課外活動模式,前提是老師要對學生充滿師愛,這樣才能喚醒學生的心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精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大家知道,我們的學生,都是高考落榜生,是在初中階段學習差或者不愛學習、受人歧視的學生,他們幾乎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喪失了自信心,只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吊兒郎當”“破罐子破摔”。對此,我們當老師的,如果不去關愛學生,體諒學生的心情,照顧學生的心理,關心學生的生活,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動輒就訓斥、諷刺學生,到頭來只能是適得其反,學生越是厭惡學習、調皮搗蛋,甚至會發(fā)展到與老師對著干。面對這些學生,我們做老師的就應該認真反思,從自身的教育教學方法中尋找答案。
對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有過困惑,也進行過思考和探索,取得了一點成效。這就是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充滿師愛,通過愛的教育與學生溝通,進而了解學生的心理,掌握學生的情況,及時以和藹的語言、親近的態(tài)度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容易觸動學生的心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改變原來的心態(tài)。漸漸地在課堂上就會有些收斂,自覺不自覺地拿起書本,對學習產生興趣,這時學生的積極性就容易被調動起來。如高二家電班的學生普遍厭學,個性還都比較強,他們擾亂紀律,還不讓老師制止。我當初就對他們進行過訓斥,學生當時雖然沒做聲,但老是滿臉怒氣地盯著我不服氣,后來簡直發(fā)展到“不服管教”。于是我琢磨著變換了一種管理方法。
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不失時機地鼓勵、表揚學生。當學生感受到自己在某一方面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尊重與鼓勵時,學習的信心更足,自覺性增強,課堂上看書學習時要積極思考,大膽提問,勇于回答,且善于爭論問題。
最后,教師要營造民族平等的課堂氣氛,課堂不應該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應該是師生的,特別是學生的“群言堂”,教師應走下“講臺”,深入學生、接近學生,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使學生有一種親切的感覺。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不再拘束,能夠與教師主動配合,積極思索,暢所欲言,敢于提問,勇于爭辯。如我在講“價值規(guī)律”時,當我講了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時,讓同學們運用學過的知識和價格與供求的相互關系自己思考和理解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并要求學生能主動地走上講臺給同學們講授,高一計算機班的李紅和李剛等同學,大膽地走上講臺,分別向全班同學講解了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我們師生一起為他們鼓掌,隨之,下面的其他同學也對此爭先恐后地作了補充,指出了這幾位同學的不足,我及時地以掌聲給予鼓勵,并表揚了同學們大膽、勇敢、善于爭論的勇氣。我也提醒同學們要相互尊重、鼓勵,不要指責、譏諷,這樣,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總之,教師關愛與尊重學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自覺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作者單位 汾陽市高級職業(y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