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經歷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的活動過程,發展空間觀念。養成“在生活中換個角度看問題,多方面思考”的思維習慣。
2.教學重點:會畫立方體及其組合圖形的三視圖。
3.教學難點: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
二、案例實錄
2009年4月上旬的一天上午第一節課正好上數學,探討“如何將立體圖形分解成平面圖形來表示”,即“三視圖”。一走進教室,同學們很快就被黑板上的一首詩吸引了。(這是我上課前刻意寫上的)
題西林壁
蘇東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教室里一陣竊竊私語,當然這是預料中的事情。看到這一情況,我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幾個大小一樣的圓柱體模型,以不同的方位擺放在講桌上。
師:請大家觀察一下這幾個立體圖形,把你看到的圖形說出來。
生1:老師,我看到的圓柱體像一個長方形。
生2:我看到的是一個圓。
生3:老師,我看到的和他們說的都不一樣,究竟是什么圖形呢?我現在也說不清楚。(面露難色)
我一瞧,一位一向靦腆、不善言詞的同學早已站了起來。我走過去輕聲地說:“這位同學很善于觀察問題,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值得我們師生共同學習。”
師:你能把你眼中看到的圖形描述一下嗎?
生4:我覺得從不同方向看到的圖形各不相同,正如老師黑板上詩所說的。
孩子們探討的問題顯然已經接近本課的學習了。于是我決定就著他們的思路展開教學。下面看這樣一個題目:
1.畫出圖中幾何體的主視圖、左視圖與俯視圖。
2.上圖的幾何體共用了幾個小立方體?用這幾個立方體你能搭出與上圖不同的幾何體嗎?你能畫出它們的三視圖嗎?
學生的思維立刻活躍起來,很快把第1小題完成了。教室里靜悄悄的,我猛一抬頭,發現愛動腦子的“智多星”正拿著筆發呆。
師:“智多星”,你想什么呢?
生5:老師,我在想圖中的幾何體可能用了4個搭成,也可能用5個……還可能用了更多個小立方體搭成。它們用的立方體的個數不確定,畫出的三視圖能相同嗎?
說真的,我深深折服于這位同學出奇的想象力,同時心里暗暗地驚喜。學生們的討論再度升級,一場“從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圖形不同的大探討,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兩個實驗,你能說出“橫看成嶺側成峰”中蘊含的數學道理嗎?這對你今后做人有何啟示?
下課鈴聲響了,學生們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著老師的問題,發表著自己的見解……
三、案例反思
這節課配以常見的幾何模型展開教學,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的、生動活潑的、主動求知的教學環境。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興奮的、高度參與的狀態,主動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
(作者單位 懷仁縣何家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