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眾多詩詞名句,宛如一粒粒珍珠,放射著迷人的光芒;又如陳釀千年的美酒,散發著醉人的芳香。這些詩歌或飄散出濃濃的清香,或流淌著如歌的歲月,或沾染著歷史的煙塵,或蘊涵著深邃的思想。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對古典詩歌的解讀總是存在著一定的障礙。那么怎樣才能掀起罩在古典詩歌上面的紅蓋頭呢?
一、從題目入手
題目是作品的眼睛,它可以給我們提供非常有價值的信息,我們可以據此推知詩歌的內容和主旨。如: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們先從字面上分析這首詩歌。詩中的半畝方塘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是那樣的澄澈明凈,天光云影倒映其中,微風吹來,徘徊不定,多么優美的意境啊!這半畝方塘為什么這般清澈?就因為它不是無源之水,而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僅看詩歌的表面內容,似乎就是寫景的,連后面的議論也沒有離開前面所寫的景,這是不是就是一首純粹的寫景詩呢?待一看題目《觀書有感》才恍然大悟,原來這首詩歌是寫讀書心得的?!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告訴人們只有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知識,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這都是題目給我們的暗示。
二、從注釋入手
很多詩歌鑒賞題都有簡短的注釋,由于它往往在詩歌的下面,并且又都用小字號排版,常常被我們忽視。實際上這些注釋常常向我們傳遞出了重要的信息,有時這些注釋甚至會成為我們準確理解詩歌的關鍵。如:
?。?008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春日即事
李彌遜①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緒?請進行簡要分析。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嘆世態炎涼的情緒。下面我們先解讀一下詩歌:前兩句大意是說暮春時節的絲絲細雨,連續不斷,相互交織,像是張開了一張彌天大網,要把即將逝去的春天網住,似乎要挽留住春天的腳步。但網畢竟留不住春天,眼前所見,唯有“落花狼藉近黃昏”的景象而已。詩人失意后的寂寞惆悵已通過這黯淡凄涼的景象表現出來。詩人情緒為什么這般低落?詩歌下面的注釋告訴我們是詩人“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最后兩句的大意是說“我”住的地方十分冷落沒一輛車經過,在陣陣歸鳥聲中關上柴門,忍受著孤獨。“我”住的地方為何這般冷落很少有人前來拜訪?還看注釋,是因為自己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自己不在其位了,所以別人就不來拜訪了。由此我們推想在詩人被免職前應該是門庭若市吧。
三、從關鍵詞入手
詩詞有明顯的感情傾向,在詩歌創作中,詩人往往選用極富表現力、極具感情色彩的詞語來表達自己豐富的思想感情。我們如果能找出這些關鍵詞,并把這些關鍵詞作為鑒賞詩歌的切入點,就可以以點帶面地把握住詩歌的思想內容。如:
行 秋
徐璣
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來細浪生。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傍柳邊行。
詩中純然一派秋景,秋水如鏡,秋葉生浪,秋蟬吟唱,秋柳披拂,傍柳閑行,構成一幅安謐恬靜的早秋風景畫。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投身自然、擁抱自然的閑靜安逸的心態。而這種閑靜安逸的心情,一個“閑”已顯露無遺。詩人賞溪、觀葉、聽蟬,閑行,“動”無處不在,而這種“動”又與內心的閑靜緊緊相連。因其“心”靜,才有賞景的情趣;因其“心”靜,聒噪的蟬鳴才變成了悅耳的箏音;因其“心”靜,一葉生浪的細微變化才未逃出作者銳利的目光。因此,動景的描寫也反襯詩人閑適寧靜的心境。
四、從意象入手
詩人在詩歌創作中常常選用一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些意象往往打上了詩人的感情烙印,我們可以通過抓住這些意象,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如: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這首詞表達了惜春傷春之情。為了表達這種感情,作者在上片選取了一系列極具感情色彩的意象來渲染,有“鋪滿小徑的落紅”“與岸齊平的春水”“霏霏弄晴的小雨”“憔悴的杏園”“哀啼的杜鵑”,再加上下片“脈脈的斜暉”,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讓我們感到花已殘、春將盡,讓人無限惆悵,這些意象就把“無奈春歸的”濃濃的惜春傷春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這樣,我們抓住詩歌當中的主要意象就把這首詞破解了。
以上介紹了幾種讀懂古典詩歌的方法,這些方法不是割裂的,在鑒賞詩歌的時候應綜合應用,這樣才能掀起罩在古典詩歌上面的紅蓋頭,這樣才能更準確、全面地理解詩歌。
?。ㄗ髡邌挝?河南上蔡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