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種模式:觀察、猜想、實驗、歸納——探究式
1.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1.1從生活實際背景入手,從生活到數學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從身邊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很快進入需要用數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環節。
1.1.2與挑戰性問題相聯,從問題到數學
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一節臺球桌面上的角,我出示臺球桌,然后問:“∠1與∠2滿足什么關系,紅球就可以直接入袋?學生很快進入激烈的爭論中,想盡各種方法,要把紅球打入袋中。
1.1.3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聯,從信息到數學
從電視、電腦等方面獲取的信息入手,使學很快進入情境之中。
1.1.4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相聯,從活動到數學
有句話說得好:“聽到的會忘記,看到的會記住,做了的會理解。”只有親自動手做,學生才能知其然,新教材在編寫時,有許多是需要親自動手做的,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
1.1.5與游戲審美相聯,從審美到數學
從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入手,學生很快進入情境中,如摸球游戲、照鏡子等。
1.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真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形成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我們在實施這一環節時,讓學生大膽發言,全部參與,我們參與到學生中,聽學生的見解,看學生的參與程度,問學生遇到的困難,這樣教師才能知學情,針對學情,有的放矢。
1.3引申、拓寬,應用成果
我們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問題清晰,但其根本內涵是什么需要教師點撥、引申,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檢驗學生是否能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因而,我們出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去解決,去應用,真正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1.4總評價過程研究(反思)
通過思考、交流、梳理所學的知識,建立符合個人認知特點的知識結構,反思自己在本節學習中的收獲、困難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可對這節課的效果作定性和定量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新課堂不僅讓他學到許多新知識,而且掌握了許多新方法。
2.第二種模式:操作、實踐——探究式
2.1動手操作,開放引導
讓學生在動手的同時,想問題,了解其中的“為什么”,教師可參與到學生當中,成為他們中的一員。這樣,師生距離會更近,學生會把心中的許多疑團告訴老師。
2.2引導觀察,直觀想象,歸納總結
在操作的同時,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的直觀想象,讓聯想成為學生開拓自己智慧的途徑。
2.3研究反饋,歸納總結
通過在做中學,學生發揮豐富的聯想,他們已對所學知識有直觀的印象,如果讓其研究反饋、日志小結,則其知識會上升到理性知識,使學生的知識,學習方法得到提高。
總之,實施以上課堂模式后,我們的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我們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教師走下講臺,走近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考者,學生變了,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校領導變了,教學成績不再是評價學生,教師唯一的手段,學生終于從過去接受“繁、難、偏、舊”的知識中解脫出來,他們重新認識了自我,正確估價自己的價值,我相信,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出的學生,自信心、創新能力會不斷增強,他們將是有膽識、有能力、有創新精神的一代。
(作者單位 山西省汾陽市栗家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