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學生自覺性與積極性的核心因素,是學習的強化劑。《課程標準》改革目標之一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查發現新課程實施以來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的主要原因與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因素有關,本文就此略做介紹。
關鍵詞:興趣;調查;分析;策略
為了加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教育教學的新思路,全面提高我縣的教育教學質量,特此對全縣基層學校學生學習興趣現狀進行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匯報如下:
一、調查結果
從調查的資料分析,學生中有42%左右的學生存在厭學傾向,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究其原因,我們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1.學生缺乏理想,學習目的不明確
理想如同大海中航行的燈塔,學生如果沒有了理想,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失去奮斗目標和奮斗的原動力。學習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從我們調查中不難發現,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取得好成績,以此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僅此而已。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目卻愈加模糊不清,很多學生認為到學校就是混日子,即便是所謂的“預科班”學生,其學習目的也不過是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而已。
學生沒有目標,也就更談不上什么興趣了。
2.就業制度的改變,產生了學習無用論的思想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意識沖擊著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讀中學外出是打工,大學畢業后外出也是打工,家長也就并不重視學生讀書。學生在家庭和社會意識的潛移默化下也就認可了這種價值觀。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認識到讀書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3.單一的學校生活,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整天都重復著教室、寢室、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學習生活太枯燥乏味,而且提供給學生的展示平臺太少,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得以在學習上展示自己的長處。而成績不理想,甚至較差的學生則很難找到表現自己的機會和平臺。他們多么渴望學校能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拓展學生更多的活動空間,在學習之外的空間表現自我。而單調枯燥的現實生活讓他們感到厭倦,對學習自然就提不起興趣。
4.學生學習壓力之大,嚴重影響了學生正常的生活
與部分學生厭學相反,41%的學生感覺學習有壓力,這種壓力大多來自于家庭。因社會競爭的壓力、就業的困難,家長們盼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態可謂到了頂點。家長們總希望自己孩子將來能考取理想學校,步入社會有其立足之地。在此心理支配下自然而然也就給孩子造成了高度緊張的學習生活環境,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往往超出了他們能力所及的范圍。抓住家長和學生這種心理,個別老師由于利益驅動,辦課外補習班,家長不顧學生有無興趣,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入課外補習班。另一方面,有些學校以學生的成績評價老師,致使老師之間競爭激烈,大量購買課外學習資料,大搞題海戰術,學生幾乎每時每刻都處在做題的海洋之中,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學業負擔和沉重的心理壓力,學生沒有了自己獨立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天真、好奇、好玩的天性被扼殺,嚴重地摧殘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5.不完善的教育機制嚴重影響了學校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沿用至今的高考制度越來越凸顯出其不盡完善的一面,學校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盡管上面三令五申不要設“預科班”“重點班”,但學校還是變相地劃分所謂的“預科班”“重點班”,導致很大一部分在普通班就讀的學生認為自己智力差,今后沒有出路,于是自暴自棄,到學校也是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加之由于目前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城鄉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存在極大差別。因此造成很多學生不是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來自薄弱學校的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產生了悲觀和厭學現象。
6.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滯后
由于近年來取消了師范院校的學生分配制度,致使教師隊伍得不到很好的補充,在基層學校挑大梁的教師絕大部分是過去民教轉正的教師,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極其滯后,課堂教學沒有生機,“穿新鞋,走舊路”,導致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二、調查反思
通過問卷調查與學生交流,分析整理統計數據,我們覺得學生的厭學傾向比較嚴重,當然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徹底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中小學學生在校上課時間遠遠大于學生的課間活動時間,所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應該是每位教師的首要任務。提高課堂效率,首先教師要明確每節課的學習任務,內容安排要難易適度。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主學習,在學習中發揮學生的互助合作能力,這樣的效果肯定比老師為主的講解,學生被動聽課要好得多。再次教師要對每一節課必須精心設計,這是上好每一節課的前提。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加以直觀教學,讓課堂變得更直觀明了、生動形象。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學習新課程理念,因材施教,豐富課堂教學方法,營造出一個和諧、寬松、有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掌握文化知識。最后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之以魚,遠不及授之以漁。好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克服學習的盲目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才能
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期,愛活動、愛表現是他們的天性。學校要針對學生實際,開展多種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樣既可以排解學生學習的壓力,也可以提供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和機會,還可以讓學生感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價值,扭轉學生的厭學情緒。同時學生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欲望也能得到滿足。這樣,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也能體會成功的喜悅和自身存在的價值。
3.積極開展多層次、多方位的評價體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毫不吝嗇的鼓勵學生,淡化分數,積極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適時適度給予表揚,讓每一個學生覺得自己有成就感,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
總之,中學生厭學現象問題已不容忽視,只要每個學校、每個教師、每個家庭都重視起來,找出癥結,努力想辦法來改變這一現狀。
(作者單位 陜西省子洲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