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生物教學中交叉學科知識不同步的現象的分析,結合自身在教學中解決這類問題的實例,探討將知識進行生活化、趣味化、人文化和實踐化的處理,幫助學生新知識的構建。
關鍵詞:知識滯后;現象;對策
生物是一門交叉學科,滲透了許多數學、化學、物理等學科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其他學科知識滯后的現象。本文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解決此類問題的案例和策略。
1.中學生物學中其他知識的滯后現象
1.1知識滯后現象
在生物學科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見其他學科知識不同步的現象。例如:在教學《組成生物的化合物》蛋白質,關于氨基酸的結構通式中氨基(-NH2)和羧基(-COOH),以及脫水縮合階段氨基和羧基所構成的化學鍵等知識點時,由于化學學科還沒有講授有機化學部分的知識,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種交叉學科知識不同步現象在中學生物中常見。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認知的構建要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0b3c45fda30251df3f47eca939fd5f51a53002173ad817dafe9e30e72706784b所以,在生物學教學中交叉學科知識滯后現象嚴重影響學生新知識的建構。
1.2教材中知識的滯后點
由于生物學科的特點,教材中不同學科知識交叉滲透的地方非常多。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全部統計,筆者把教材中幾個比較明顯的知識滯后點統計如下表:(僅供參考)
生物學科中學科知識滯后統計
2.解決學科知識滯后的策略
2.1將滯后知識生活化
在解決知識滯后現象時,如果能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幫助學生理解,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新知的構建。
2.2將滯后知識趣味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課堂教學永恒的主題。在知識滯后現象解決過程中,把難懂的科學道理類比成學生感興趣的事或物,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生物教材中介紹科學家在研究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氣是來自水還是二氧化碳,以及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中真正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都采用同位素標記法。在教學中我用這樣的方法來突破這一難點:“老師的童年,家庭經濟條件不好,而那個時候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很大。所以,老師的童年中是一個追尋蛋白質的童年,有很多關于吃不飽和對肉類向往的記憶。我記得最為快樂的事情是:‘標蜂子(四川方言)’。就是用一根細線的一端套上很輕的白紙條,另一端套在蜂類的身體上就好像在它身體打上一個標記。由于受到驚嚇它會很快飛回蜂巢,我們根據那個白色紙條移動軌跡就可以很順利的找到蜂巢的位置,這和今天我們講的同位素標記法原理是非常相似的。”這樣不但讓難以理解的抽象科學道理更加生動,而且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3將滯后知識人文化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在教學實踐中,把生物學科知識做適當的人文化處理,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對滯后知識的掌握,而且能夠很好地彌補這一薄弱環節。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起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環保理念。
例如:在教學《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時,學生對為什么用丙酮提取色素感到不理解。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問題,必須給學生講清楚相似相溶的原理。我在教學中這樣給同學們講解:“我們班有很多學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他們在異地他鄉最牽掛的就是你們的健康和學習,另外最希望遇見的就是來自家鄉的人,正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為什么呢?因為父母和你們之間有一種力叫親情,父母和老鄉之間有一種力叫做鄉情。今天色素提取中,色素與丙酮之間也有一種力,這種力叫范德華力。”學生聽過這樣的比喻后對于相似相溶原理有了初步的認識。
2.4將滯后知識實踐化
在處理學科知識滯后現象中,有部分知識是學生能夠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的,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從實踐中去學習。
例如:遺傳的基本定律教學中,經常涉及概率的計算問題,學生對相對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不能理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解決知識滯后對新知構建的影響。我在教學中以計算彩票中獎概率為例,講述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同學們都喜歡彩票,老師也喜歡,那同學們能不能計算一下雙色球中頭獎的概率是多少,這些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等于每個獨立事件概率之積。”學生通過這樣的思考對于獨立事件同時發生概率有了更加深刻理解。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中學生物教材的編排趨向于模塊化。教學過程中會出現更多多學科知識的滲透現象,知識滯后現象也會越來越突出。筆者希望通過本文讓更多的生物教師關注教學中此類問題,找到更多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常青.關注生物學教學中其他學科知識的滲透.生物學教學,2010(5).
(作者單位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