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部分學生到小學中、高年級,由于知識內容增多,難度深度加大,一些在低年級學習已存在困難的學生陷入惡性循環的旋渦中。這不僅會影響到學困生的學習情緒,學習成績進一步惡化,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一般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機械地補課,而沒有注意到這些學生同樣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沒有從他們內在的心理需求出發,更沒有注意到他們的能力培養及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所以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使其和同學一起在愉快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愉快,是當前教育中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針對這些實際情況,結合我校《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能力的方法研究》這一子課題研究的目標,本研究旨在對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從心理上加以分析,消除阻礙他們進步的心理障礙,以教育情感理論及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從“愛”字出發,溝通師生感情,排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滿足其生理需要,并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探索學困生由自卑—自信—自尊—自強,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獨立性和自覺性的內容、方法和途徑,最終能夠促使其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積極地加入到群體中,為其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對學困生如何進行教育教學,以往教學中一般總是注入式地做題目、練習,而忽視學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個體,因此,我們的視線應從學生內心的情感角度出發探究學生學習的內因———滿足他們愛的心理需要,好勝的心理需要,發現和創造的心理需要以及自尊、自強的心理需要,并從激發學生的興趣著手。
學生希望從老師那得到真誠的愛,這樣可使學生的自尊和情感得到滿足,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學困生過去聽到的批評多,表揚少,因而對老師有畏懼心理,甚至還有逆反情緒。有的學生看到老師來找,馬上就緊張害怕,認為老師又是要他訂正錯題。更有甚者,認為反正自己沒有玩的時間,索性“破罐子破摔”。碰到這種情況,有的教師會怒氣沖沖地找家長告狀,家長回家后狠狠地打孩子一頓。這樣,學生就會記恨老師,加劇了本來就緊張的師生對立關系,那么,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轉換學困生應先從情感入手,教師要由厭煩這些學生變為偏愛他們。找其談心,與其交友,幫其分析自己、剖析自己,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優點和可愛之處,向他們提出努力方向。
以往對學生的教導,教師只是讓學生一味地、機械式的模仿,重復練習,而較少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小學課本中的一些運算法則、公式、定律的歸納、概括,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多看、多聽、多想、多練的基礎上自己得到正確的結論,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教學。
(作者單位 汾陽市陽城鄉西陽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