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形式的學習需求,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信心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地理教學中,老師如何尊重學生個性,激發興趣,并實現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當前教育中已顯得十分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教師百般誘導,學生啟而不發的現象,觀察、分析、想象、活動只停留于表面和膚淺階段,教學難以深入的現象;在討論問題時,往往進展緩慢,不能達到預期目標,預設與生成成為兩張皮等等。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很多,但很多情況下與教師的教學模式較陳舊有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未能根據學生個性設置適合學生特點的問題與情境,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所以教師應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營造民主氛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師是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直接創造者,而課堂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教師良好的情緒和美好的情感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心理狀態的開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可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知識的欲望,能給學生一個無拘無束的表現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愉悅的心情狀態,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辯。
二、創設多樣地理情境,激發學生的地理思維
在“分組合作、自主學習”中,要特別注意擺正教師的角色位置,做學生學習活動的服務者,緊緊圍繞教學中心內容,創設形式多樣的地理新情境,幫助學生討論、探究,形成自主學習的氛圍,注重導學、助學、組織和管理教學,這是“分組合作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創設問題情境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學生認識特點等。要使創設的問題情境真正成為促進整個學習任務順利完成的有效環節,就必須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如在復習“大氣環流”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先設計局部地區、海陸之間、山谷山坡的熱力環流示意圖,再擴展到地球赤道與極地之間,然后提問:如果(1)地球不自轉;(2)太陽直射點不移動;(3)地球無海陸之分,那么,全球范圍內的大氣環流是怎樣的?有何特點?如果依次去掉條件(1)、條件(2)、條件(3),氣壓帶、風帶又會怎樣改變?這種改變對亞洲東部的大氣環流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如在講到印度農作物的分布時,課件展示印度農作物分布,展示各種農作物的圖像,讓學生拖動農作物的圖像到地圖正確的位置上。創設動態圖像不僅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加深了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指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選擇適當的閱讀方法,遵循學生閱讀與教師講授緊密聯系的原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根據課本知識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實際水平,選擇簡便易行、靈活多樣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做起來難度不大而有趣,費時不多而收獲大。并有利于自己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習成績的進步。這樣會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逐步形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1.提綱閱讀法
對理論性強,閱讀理解難度較大,學生一時難以把握的教材,為降低難度,便于學生掌握,可建議學生采用提綱閱讀法。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就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讀書提綱,理出主要知識點,為學生閱讀指出思路,從而達到降低學習難度的目的。比如:區域地理學習中采用提綱式閱讀法,學生依據教師提供的提綱,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農業、工業、城市、交通等,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讀圖,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讓學生提出各自的見解,進行講解。最后由教師歸納意見,得出正確結論。這樣,課堂氣氛生動、活躍,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
2.地圖閱讀法
地理和地圖關系十分密切,地理課本上有許多的插圖,還有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圖冊。地圖閱讀法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地理知識的時候,充分重視地圖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地圖,理解、記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地理信息,并能夠做到圖文轉換,應用地圖說明地理問題,尋求各種地理規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圖轉換成文,用語言文字準確敘述圖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如,在學習地球的表面形態時,充分利用書中的六大板塊示意圖,讓學生根據地圖解決板塊運動問題,并總結板塊邊界處的對應地形。
3.習題閱讀法
所謂習題閱讀法,就是教師根據大綱要求,把課本知識轉化為習題,讓學生帶著習題去看書,邊閱讀邊做習題。它適合于知識點較密集,重、難點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教師選編習題的能力很重要,要求選編的題目與課本內容密切聯系,主要知識點都應在題目中顯示出來,而且題目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啟發性,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難度要適中,以大多數學生通過閱讀都能得出正確答案為宜。把習題印發給學生,學生帶著題目有針對性地去看書,到課本中找答案,辨對錯,動眼、動手、動腦,有利于學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學生依照課本去解答題目,能夠準確而簡明扼要地得出正確答案,有利于學生答題的規范化,提高解題能力。
四、喚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新課程提倡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等個性為宗旨的自主性學習。根據這一理念采用“分組合作自主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有目標、有計劃地互相討論、合作探究。由于學生性格、愛好、情趣、知識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允許學生自由組合,組建成學習小組。每次活動前,推選一名學生來主持。實踐證明,讓學生“自組”有利于合作探討,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養團隊精神,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課堂教學一開始,教師就把課程目標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再讓學生自由閱讀,規定每組至少提一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地理問題。這樣,既糾正了過去教師霸占課堂的現象,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上注意保證學生的探討時間,使其圍繞地理問題展開討論、爭辯;教師要適時給予點撥、指導。通過“自議”,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加強,潛能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學生感到探究有收獲,合作有好處。教師應盡量給學生創造說話的機會,鼓勵質疑,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地理素養,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讓學生自我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實現以尊重學生個性為基礎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作者單位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