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使用計算機解決問題,進而感受信息的悠久文化,提高探究學習的能力,增強自主創新的意識。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計算機只是一種學習的工具,不能陷入單純的軟、硬件學習,而忽略了信息素養的培養。以下是我對這門學科的一些感觸。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了興趣,學習也會變得枯燥乏味。高中階段的學生對信息技術一直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但這種熱情很大程度來源于信息技術課可以玩游戲、上網聊天,而并非知識的學習,更別說信息素養的提高。我們作為信息技術老師,要了解學生的愛好,加以正確引導,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步入正確學習的軌道上來。
針對學生愛玩的特點,我們教師要善于把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識注入“新鮮血液”,重新喚回學生的關注。這種包裝不是外在形式的點綴,而是挖掘出這些所謂枯燥知識在新興事物中的具體體現。例如在講授文字編輯的課程中設計“給老師出試卷”“制作電子報紙”的教學環節,在認知圖片課程中設計“大家來找茬”游戲環節。這些都讓學生從傳統的“這節課我們學習Word”“這節課我們來學習Photoshop”等死板教學中解脫出來。
二、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我們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任務驅動法、討論法、參觀法、練習法、實驗法、陶冶法、發現法……可以說是種類繁多,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1.教師要認真備課,吃透教材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講述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通過鉆研教材,分析重難點,設計攻克重難點的各種方法和環節,為上課做好充足的準備。
2.高中信息技術課的地點主要在網絡機房,學生主要以操作為主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操作實踐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與拓展。
總之,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特征、教學環境和自身的素質,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靈活地使用多種教學方法。
三、尊重學生,信任學生
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其結果是別人也不尊重你。這一點對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特別重要。很多老師在上計算機課的時候總是把一些特別“活躍”的學生當做重點監督對象,發現開小差馬上加以嚴厲批評,儼如警察抓小偷一般。正所謂良師益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轉變認識,把學生當做自己的朋友來對待,效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四、加強自身修養,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1.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不僅要在計算機方面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對與計算機相關的物理、數學、生物等領域都要有所了解
在授課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對計算機文化的了解,讓學生感受計算機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教育學生會學習、會鉆研、會創新
只有具備這兩方面能力的老師才算真正的“學高”。每天我們都在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那學生也不會真正接受你的教育。所以我們的教師要時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真正的身正為師。人格魅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我們要充分地認知自我,了解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在教育的過程中注重自身的學習和實踐,并通過教育反思進行自我提升,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學生、感染學生。
總之,信息技術教育不是培訓計算機操作高手,也不是培訓裝機專家。我們的教育要以提高信息素養、培養創新人才為根本目的。我們信息技術教師要認清教育的實質與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精心的培養。只有高度的重視、認真教學、及時地反思才能有效地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陳建偉,劉華山,黃國輝.中小學生信息技能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2]中國電化教育.2010,5(280).
[3]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高中信息技術基礎(必修).
(作者單位 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