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文言文作品是中國古代精英文化的結晶,具有極為豐富的精神內涵。我們要通過這些優秀的作品,培養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促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文言文教學也應如此,但由于長期以來文言文考試也主要考詞義和翻譯,所以我們的文言教學往往只停留在“說文解字”,“一詞多義、通假字、賓語前置、狀語后置”,所以“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八字真經”被語文教師奉為圭臬。于是乎情感豐富的文言文最后只剩下是實詞、虛詞、句式,只剩下ABCD。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教學的情感目標被淡漠或遺忘。愛因斯坦說:“教育只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借著教育獲得對事物和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情。”那么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感,打造有情感的文言課堂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教師要擁有情感,彌漫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想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陽光”。作為語文老師,必須自己首先“鐘情”于文言文。語文教師應該“觀文言文則情滿于文言文”。這樣“教師才能通過自身的真情感召學生,喚醒學生內心的視像及情感,進入角色,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體驗喜怒哀樂,理解作品。”記得梁實秋先生在《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中描述梁啟超先生上課的情形:“聽他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巾了!又聽他講杜氏講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這一篇演講分三次講完,每次講過,先生大汗淋漓,狀極愉快。聽過這講演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這不就是教師情感渲染的重要性嗎?古人云:“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讀《報任安書》不下淚者,其人必不為人。”可見只要我們在課堂上以真情投入文言文,彌漫在課堂的每一個角落必定能夠感召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文言文必回報我們以真情。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心靈喚起另一個心靈的過程。”
二、充分挖掘情感,豐富課堂
文章不是無情物,記錄了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的文言文更是情感豐富。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精華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勇敢、智慧、誠信,不畏艱險、熱愛和平、尊師重教等等。而這些傳統美德每每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融會于諸多詩文典籍之中。文言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在于發掘、宣揚這些思想內容,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熏陶,受到教益,并將這一系列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教師要充分利用文言文的情感資源,教學中一定要多層次地開發語文教學的內涵。讓他成為孕育學生的情感的沃土。翻開文言文,友情、愛情、親情,情深意切;孝心、愛心、忠心,心心相印。徜徉歷史長河,體驗世間真情。學習《滕王閣序》,挖掘出作者將寬廣的胸懷、慘淡的心情融于高遠綺麗的景中,形成了“遙襟俯暢,逸興遄飛”的氣勢,于是筆走龍蛇,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絕唱。學習莊子的《逍遙游》,挖掘出“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這樣的磅礴恢宏之氣,以及“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飄逸逍遙的風神,就能認識莊子神思飛越、想落天外、出人意表的浪漫情懷。還有《陳情表》中“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的篤摯之情,感人肺腑。更有文天祥的骨氣、蘇軾的大氣、岳飛的豪氣、李白的神氣、項羽的勇氣,滌蕩浸潤心靈世界。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挖掘出與學生相關的情感因素,豐富課堂情感內涵。在學習《陳情表》時我們要挖掘出李密的“牛角掛書”的學習精神;學習《逍遙游》時,我們要挖掘出“鼓盆而歌”“曳尾于涂”的灑脫自然的人生態度;學習《孔子世家》時,我們要挖掘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為自己的理想執著追求精神等等。這樣更能引起學生情感的感悟和思考,從而豐富課堂情感資源,讓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三、適時激發情感,主導課堂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發、喚醒、鼓舞。”閱讀于漪老師的文章,她常常提起的一件往事。幾年前,于漪老師二十年前教過的一位學生從海外學成歸來,他動情地向于老師訴說了如下一段話:“老師,以后你還應多教《文天祥傳》,讓現在的小青年懂得什么叫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文天祥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貧賤也不能移啊!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們當然要學習借鑒,但是腳要牢牢站在祖國的土地上。”這不就是達到文言文教育的目的了嗎?正如3000年以前一位古希臘的智者這樣說道:“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教師正應是點燃火把的光明使者,而不應做消磨學生學習興趣的元兇。
所以教師要將作者之情化為自己之情,點燃學生之情。大家都知道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親情濃郁,悼亡傷逝,令許多略經人世滄桑的成年人潸然淚下,不忍卒讀,而涉世未深的學生卻很難動容。教學中教師要從現實生活中的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祖孫之情、朋友之情等入手,加以必要的點撥,讓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產生對情感的珍惜,這樣學生對作者情思的體驗就會深刻多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絕對不會僅僅停留在一所老房子的懷念上,充溢在陋室之中的老祖母撫愛希冀之情、追念仙逝之母和亡妻的傷感之情,怎能不引起學生深深共鳴呢?
除此之外,我還通過創意“情境”感染學生。通過利用多媒體播放朗誦,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從而傳達文學作品所蘊涵的美,獲得美感。學習荀子的《勸學篇》時,通篇文章從學習的重要性、態度、方法、和內容等全面而深入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使文章氣脈相連,如行云流水,順暢自然,在語勢上,作者長短句并用,對偶排比句兼行,警句名言層出不窮,讀來催人向上;同時比喻說理,水到渠成,讀來讓人興奮不已。走進文本,引起共鳴。我們可以感受魏征的忠心、李密的孝心、司馬遷的苦心,從而跨越障礙,發展語文閱讀能力。也可以播放相關的畫面、影視資料,和杜牧一起去領略阿房宮的雄偉,和歸有光一起去感受那項脊軒留下的親情,和莊子一起去領悟逍遙的人生境界。
英國的教育家斯賓基認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所以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中,要更加注重情感目標的實現。要充分利用擁有的情感、挖掘的情感、激發的情感,激活文字中的人情世態,從而在“課堂上要創造一種精神振奮的、生氣勃勃的‘情調’。”引起學生“良好的情緒感覺,從學習中得到滿足感、從掌握新知識的緊張勞動中得到健康的疲勞感。”(蘇霍姆林斯基語)打造有情感的文言課堂。這樣學生由“畏學”“厭學”變為“好學”“樂學”。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
[2]顏家明.中學文言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01(4).
[3]于漪語文教育論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 江蘇省銅山區棠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