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是語言藝術中的最高藝術,它的每一個字都凝聚著詩人的心血,是詩人智慧的結晶。我們教師在教學詩時要盡量讓它以它原來的姿態去走進讀者的心里。這就要求我們帶學生去讀,在讀中去品味詩的韻味,在讀中去感受詩的意境。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把學生帶入那神奇而優美的畫面之中。并且把同類詩進行比較閱讀,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關鍵詞:品味;感受;想象;比較
詩言志,詩是詩人志趣的反映,是詩人靈魂的閃光。她寥寥幾言,款款數語,就能把人帶進美的境界,或石破天驚,或余音裊裊,她堪稱語言藝術中的最高藝術,她的每一個字都凝聚著詩人的心血,是詩人智慧的結晶。因此,很多詩人不惜做到“吟安一個字”而“拈斷數莖須”或者“一字未安”而“繞室終日?!?br/> 然而,我們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古詩的時候總愛把古詩當作古文一樣,一字一詞地去講解,然后把她翻譯成現代漢語,叫學生背誦。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按照這樣的方法去講就是:枯藤纏著老樹,老樹上有一只烏鴉,遠處有小橋、流水和百姓家。在荒涼的古道上,有一個人騎著馬在走。本來這首曲子描寫的是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卻被老師隔離得支離破碎,一幅美麗的圖景頓時黯然失色。她圣潔的靈魂因此而玷污,她那博大精深的意境因此而變得平淡無奇,她的韻味已不復存在,她不再給人以美的遐想,不再給人以細嚼慢咽的滿足。她已面目全非,失去了她奪目的光澤,失去了她的原汁原味。
那么,怎樣才能讓古詩這一最高藝術以她原來的姿態去走進讀者的心里呢?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就是要在讀中去品嘗詩的韻味,在讀中去感受詩的意境。古之學者讀書大都搖頭晃腦,而且頗為陶醉,其神情難以言表。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這樣去寫老師讀書的神態:“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我想此時的這位先生肯定已完全融入了書中所描繪的那種意境之中,他此刻的心情恐怕比吃了任何一種美味佳肴還要舒爽。
當然,作為一名初中生,他們是不會在讀中領會詩的深邃的內涵,也不會在心中勾畫出蘊含在詩中的美麗圖畫。教師應以讀帶講,講中再讀。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把學生帶入那神奇而優美的畫面之中。如:初中語文第二冊中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邊讀邊作如下講解:“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的景色美妙絕倫,而西湖六月的風光更是無與倫比,美不勝收。紅日當空,蓮葉滿湖,似與天相接。朵朵荷花姹紫嫣紅,嬌艷欲滴。蓮葉上露珠晶瑩,在陽光的映射下,閃閃發光,像一粒粒珍珠。微風吹來,一陣沁人心脾的花香,就像喝了一口陳年的老酒。那珍珠也一粒粒的滾動,顯示出無窮的生機。此時,天空日麗,那紅碧交輝的彩色畫卷,令人心曠神怡。你會感覺到:此時的我已并非凡夫俗子,而已飄飄欲仙了,似在天上走,何似在人間。在這如詩如畫的場景中送別友人,心中是何等的愜意,沒有絲毫的哀怨和憂傷?!?br/> 經過上述講解,師生共同走進了天堂般美麗的西湖,共同去領略西湖那“淡抹濃妝總相宜”的勝景。這樣,我們既走進了詩的意境,又帶給了學生無窮的美的遐想。如此講讀結合,學生易于理解,易于成誦,培養了學生欣賞古詩的綜合能力。
另外,我們在講古詩的時候,并不是單純地只講一首,而應聯系其他與之內容相關的詩一起講。這樣,既可擴大學生知識面,又可激發學生欣賞古詩的興趣。如講《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送別詩時,讓學生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描寫的是細雨如絲,繁花似錦的三月,表現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送元二使安西》描寫的是在古道西風,楊柳依人的初春送別友人,作者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凄涼?!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描寫的是在奇寒無比,冰天雪地的隆冬送別友人,作者心中滿懷惆悵。這樣,一組送別的場面像放電影式的在眼前浮現,清晰而生動,這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還展示了古詩的無窮魅力與生機,帶給了學生美的享受。
古詩,是中華民族古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古詩時,要讓學生看到的是一顆能發生耀眼光芒的珍珠,而不是一顆泥土裹身,失去真面目的泥丸。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軌的今天,我們一定要把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宗旨。在教學中不能是單一的、教學式的,也不要把學生當做一臺被動接受的機器,而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打開學生想象的思維空間。要知道:在教學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要讓這語言高度凝練的古詩真正亮麗起來,要讓古詩的作者在九泉之下也能發出欣慰的笑容。那我們便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無愧于古詩?!?br/> ?。ㄗ髡邌挝?江蘇省鹽城市張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