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和21世紀的需要。《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加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們廣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來設計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位,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和提高。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能力。本文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教學活動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之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自覺地思考問題,主動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這樣設計: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或2)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或1)一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經歷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數學教學要徹底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錯誤傾向,使教學本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懂得如何學習數學;使學生在概念、法則、公式的推導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培養其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如教學“10的認識”一課,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學10的組成。讓學生拿出10個圖片要分成兩堆,并且每分一種把結果記錄在練習紙上,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誰的分法多,誰的分法好,教師在關鍵時加以點撥。“分法這么多,誰有辦法既能把這些分法都找出來,又不重復,不遺漏呢?”學生得出這樣幾組:
10(9 1)10(8 2)10(7 3)10(6 4)10(5 5)
10(1 9)10(2 8)10(3 7)10(4 6)
然后再引導學生討論最佳記憶方法,即尋找規律,提問“你用什么辦法能很快記住呢?”學生帶著問題投入觀察、比較之中,最后歸納、概括得出了其中的規律:(1)前4組上下兩行兩數相同,只是變換了位置,因此只記其中一組就可以了。(2)還有一個規律是,第一個數9、8、7、6、5……依次減1,第二個數是1、2、3、4、5……依次加1,也就是滲透了“數列”的知識。
同學們經歷了親身體驗和感知,獲得了感性經驗,從而實現了認識知識的內化過程,促成了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操作、表達、探索和概括的能力。
三、注重學法指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要想使學生主動聽課、積極動腦、學會學習,就必須在課堂上使他們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利用起來。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他們獨立學、思、用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喜歡學習,自主學習。
1.會聽。讓學生聽講時不僅要認真聽老師講,還要認真聽同學發言、聽同學發言中存在什么問題。為了訓練學生聽的能力,教師可以嘗試:口算題由教師口述,學生直接寫出得數來;教師口述應用題,讓學生直接寫出算式;適當提問。
2.會看。主要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凡是學生通過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不講或適當點撥,在教學中可以提供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材料。觀察材料要能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由教師帶領學生觀察,給學生觀察提綱提示,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作出判斷。
3.會用腦去想。首先要肯想。課堂上要給學生足夠的動腦筋去想的時間,讓學生有機會肯動腦筋去想問題。這除了靠老師的啟發外,還要靠“促”,促使他們動腦子,使學生對老師的問題人人都動腦去想。
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不同層次學生想學、樂學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缺少動人的情節,適當地使學習內容含有情趣,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對于教學常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努力拉近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教師除了在課堂上以平等、熱情的心態對待學生外,還應在課外舍得感情投資,多接觸學生,主動找學生談心,詢問其學習、生活情況。使以前不喜歡數學或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主動參入學習,最后喜歡上數學。
2.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選擇、學生的個性,關心每一位學生。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和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如在學生寫應用題答語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例如:“小紅買《新華字典》用去了10.5元錢,買學習用品用去了7.5元錢。問小紅用了多少錢?”有的學生進行列式解答后,馬上回答:小紅用18錢。學生出現這樣的錯誤后,教師怎么辦,聽后,我沒有馬上向學生指出,而是作了如下有趣的自問自答。“好的!如果題目要問,用了多少時間,答用18時間,如問小紅有多重,就答小紅有54重,如問汽車行了多少時間?就答用了24時間。”此時,教室哄堂大笑,議論紛紛,很快指出了答語的錯誤。顯然,這樣的課堂氣氛是有效的,它使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輕松地學到了知識。在不知不覺中,使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想學、樂學。
總之,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鼓勵者,應該能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究的機會,掌握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贛榆縣柘汪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