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如果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交流,主動探索新知,那么我們的數學課堂就有了成就,使學生在“動”中學會求知,學會創新。
一、把握主體性原則,讓學生的手動起來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和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動手操作,把活動中積累的經驗轉變成豐富的想象,是促使學生的探索,發展思維的有效手段。
課例一:在教學長方形面積公式時,我請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拿出來,每人在桌上擺出面積是16平方厘米的長方形。看看你有多少種擺法,并說出每個長方形面積的求法,學生的興趣很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找出了不同的擺法,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操作結果,進一步分析提出結論,即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通過擺擺、量量、算算、想想、議議,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下以愉快的心情掌握了新知識。
二、把握創造性原則,讓學生的腦動起來
伽利略說:“你無法教別人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別人發現一些東西。”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不是教會的,而是在學習活動中通過體驗、感情、類比,遷移而逐步形成的。
課例二:在教學“比例尺”一課時,課前讓學生測量了教室的長和寬,分別是10米和6米。上課時讓學生在作業紙上畫出考察的平面圖,然后開始交流。學生畫出了長5厘米、寬3厘米的平面圖,并寫出了10米:6米=5∶3、5厘米∶3厘米=5∶3,5厘米∶10米=3厘米∶6米等比例,然后一幅錯圖:長10厘米、5厘米引起了學生的議論,并逐步說出了自己的根據:10厘米∶10米=1∶100、5厘米∶6米=1∶120,10米∶6米=5∶3、10厘米∶5厘米=2∶1,還有不少學生說出“不成比例”“在一幅圖上,所有的價值只有一個”等理由。我趁機做了補充:“應該說圖上距離和與相對應的實際距離的比例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一幅圖只有一個比例尺”。到此為止,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甚至可以說在學生們自己動腦后,比例尺的概念已經非常清晰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了。
三、把握開放性原則,讓學生的口動起來
體驗教學不是狹隘的自我封閉,自我孤立的活動,它是開放的,可以在交流互動中獲得發展,教學中教師應分給學生一點活動余地,多給學生一點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例三:如我在教學簡便運算時,一位學生計算99×27+27=2673+27=2700,我說得數完全正確,但可以簡便計算,你能再做一遍嗎?學生補了一種算法:99×27+27=(100×27-27)+27=2673+27=2700,我又繼續鼓勵、引導,好樣的,你肯定還能跨出更可喜的一步。果然,學生又把手舉起來,補了一種算法:99×27+27=(99+1)×27=100×27=2700,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學生產生自信的、明確前進的方向,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動”,敢說、會說、愛說。在快樂中學數學,學快樂數學。
總之,新教育的課堂教學理念,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是的,“心有多高,舞臺就能多大”,這句話既適用于教師,也適用于學生,同樣適用于課堂,讓我們的思緒飛舞起來,讓孩子們動起來吧!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活起來!
(作者單位 四川省儀隴縣金城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