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校女生問我:“‘心靜如水’與‘心如止水’,‘心態平和’與‘心態死寂’的界限是什么?”我想了一下,回答說:“是‘活著’和‘死了’。”
“心靜如水”和“心態平和”,它們說的是一個人的修養和內涵達到一定的高度,一個有修養的人,不管世態如何,生存環境如何惡劣,他們都能融入并化解,完成人生的自我塑造;而一個對人生和社會充滿不滿的人,或者是受過社會傷害的人,有時他們所表現的往往是另外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常常是消極的、惰性的、悲觀的,他們就是上面所說的“心如止水”和“心態死寂”。這不是一種境界,而是對生存的逃避,對社會的逃避。在他們的心中,不想擁有任何責任,不想理解世事;他們的生命猶如一潭死水,沒有任何生機可言。
作為人,偉大者會發展自我,鏟除不平,改良社會;而平庸者依然也要面對社會,用平靜的心態對待問題、解決問題。至少,他不能消極悲觀,甚至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只有持著安穩生活心態的人,才能泰然處世。
人們對生存的理解顯然有所不同,對幸福感的理解也存在分歧,有人甚至覺得現代社會比以往更沒有幸福感。當人們對幸福感理解不同的時候,人們也很容易產生生存的分歧。有人覺得,幸福是金錢和財富的增加,有人覺得幸福是精神修養的成長。而事實上,所謂的幸福感,是指人們對社會生活的“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它不只是代表物質金錢,同時更代表精神修養,以及人們適應環境和生存能力的感覺。世界幸福指數評比顯示,被認為最有幸福感的,不是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而是居住在環境幽雅,但相對貧窮的地區。他們之所以有幸福感,是因為他們生活平和,沒有多少壓力,較少暴力,感覺社會有親和力,人與人相處相對安全,并有一種愛的和諧。而金錢和房子、汽車這類東西,雖然能讓人感覺富有,但同時也具有可攀比性,讓人無緣無故產生壓抑感。
當社會進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的渴求,會不斷地升級達到最終的完美。社會是人的社會,相信社會就等于相信自己,對人對事都要有足夠的信心。性格外向的朋友,更多偏重于社交活動、宣傳組織;而性格內向的朋友,更多偏重于思考分析、創作表演。這是社會分工的不同。不管怎樣,一定要讓自己融入社會,了解社會,理解生活,改變生活。
每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不管生存空間多么渺小,生存難度多么強大;不管是“外向型”的還是“內向型”的朋友,都要努力去謀求平衡,去調整心態,讓自己能夠做到“心靜如水”“心態平和”。千萬不能自暴自棄,逃避責任,讓自己變得“心如止水”“心態死寂”。如果是這樣,就會消極懶惰,對自己對社會都相當不利。活著的東西,才會有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