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說真話、抒真情、做真人
1.快快樂樂寫作文
一天,我和同學們來到校園的花壇旁邊,讓大家選好一個觀察位置別亂動,認真觀察花壇里的景物。中心處的雪松什么樣,雪松周圍的花盆什么樣,花盆里的花什么樣,花壇四周的冬青、蘭草什么樣,讓大家按照從內到外或從外到內的順序,認真觀察。大家興致很高,一邊看,一邊交流、討論且思考。最后我指名讓學生口述觀察所得,進行口頭作文練習。劉進國同學是這樣口述的:
《花壇》:今天張老師領我們看花壇。花壇中央有一棵一人來高的雪松,葉子那么青,那么綠,真是可愛。雪松周圍是一圈磚墻,墻上擺了一圈花盆,有粉紅的月季,通紅的雞冠花,紫色的羅蘭,圓圓的繡球。磚墻外邊是一圈蘭草、冬青,葉子很綠很綠的,真可愛,圍成了一圈綠色的屏障。屏障外,是磚砌的花墻,花壇的景色真美啊!
劉進國一講完,我稱贊說:“你講得很好,你是按照從里到外的順序,依次講了雪松、花、蘭草、冬青的樣子。你在觀察時挪動位置沒有?”
“沒有。”
“像咱這樣的觀察方法叫‘靜態觀察法’。觀察者固定在某一點上,身體處于相對靜止狀態,在眼力所及的范圍內,集中精力,從容不迫地對事物進行細致觀察。這是一種常用的觀察方法。咱們觀察教室,觀察某個人物,某幅圖畫,或者某處風景,都可用這種觀察法。同學們明白了嗎?”
“明白了。”孩子們雀躍齊喊。
“有靜態的,自然有動態的。下邊我領大家到校外去游玩,咱們要去好幾處地方,一是村子上邊的滴答泉,再就是山泉流成的小溪,還有村南邊王成和家的果園。咱們不要只顧玩,回來還要寫作文呢。”
大家興高采烈地互相簇擁著往外走。我們先來到村上邊的“滴答”泉。這是村里唯一的一眼小山泉。泉水從大石崖的縫隙中流出來。它除了夏天汛期水旺一些外,其余時間總是不緊不慢地滴答滴答地流水,泉名因此而來。現在正是汛期,一年之中泉水最旺的季節,泉池里的水滿滿的,汩汩往外流著,清清的溪水從村前流過。我們順著山溪的流向一路走去,小溪邊有洗衣服的,有打水漂兒的。走了二百多步,來到王成和的果園,溪水從他家的果園中穿過,往東匯入沂河。我一邊走一邊講解:“像咱們這樣一邊走一邊觀察的方法,叫‘動態觀察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參觀記和游記。我們一共要游覽三個地方,要抓住每一個地方的景物特點認真觀察。”這時,我們已來到了果園,樹枝上累累的果實即將成熟,一只大黃狗搖eysHE+/UJFZ+Fc9MtuFV3w==著尾巴跑過來歡迎我們。果園主人王成和正在噴藥,見我們來了,停下手里的活兒熱情地招呼我們。
我讓大家先從總體上看果園什么樣子,再具體觀察一棵果樹、一棵果丫杈、甚至一個果兒。我告訴大家:“像咱們這樣從總體到部分的觀察法,叫‘點面結合觀察法’。咱們觀察時,既看了面上的,也就是總體上的果園,又看了點上的,也就是某一棵樹,某一個果兒。運用這種方法,既可以掌握事物整體的面貌,又可以抓住局部的特點,可以避免認識事物的片面性。”
這時王成和摘了一籃子蘋果送到我們面前,樂哈哈地說:“我的果子今年要摘一萬多斤,還得指望同學們在報紙上發文章給宣傳宣傳,讓我賣個好價錢。今天先請孩子們品嘗品嘗。”同學們聽后都笑了起來,大家都知道他說的是王關云同學發表《香椿芽》那件事。王關云寫了一組介紹山里香椿芽的作文,在報刊上登載后,來我們這兒買香椿芽的擠滿了村子,價格每斤漲了好幾元。
我指著李艷和劉萍手里的兩個蘋果說:“大家認真看看,這兩個蘋果有什么不同?”
劉進國說:“一個紅色,一個淡黃。”
劉萍先吃了一口自己的蘋果,又搶過李艷手里的咬了一口,說:“李艷這個甜一點,我這個酸一點。”
李艷說:“我這個是圓形的,劉萍那個是長圓形的。”
我點點頭:“剛才咱們對比著看了兩個蘋果的形狀、顏色,嘗了味道,這也是一種觀察方法,叫‘比較觀察法’。像這個果園,春天和秋天有什么不同,和人家的有什么不同等,也需要用‘比較觀察法’。下面咱們找一名同學口述一下剛才咱們觀察的幾處景物。”
下面是劉永同學的口頭發言——
《游覽記》
我們走出校園,一路上說說笑笑的,不一會兒來到了滴答泉邊。前幾天剛下過雨,山坡上到處濕漉漉的,往外滲著水。“滴答”泉泉眼里的水嘩嘩往外流,流進了下邊的小池里,小池里的水很清很清。水流下來,泛著潔白的水花,水珠濺到了同學們的臉上,大家嘻嘻哈哈的,都說很涼快。小池里的水嘩嘩往山坡下流去,流成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
我們離開“滴答”泉,順著小溪往下走。溪水像唱歌一樣,很好聽。我們蹦蹦跳跳地走著,老師說:“你們和溪水一樣調皮,一樣可愛。”有幾個還沒上學的小朋友像光腚猴子一樣在小溪里堵水汪兒。看我們排隊走來,都嚇得躲到一邊遠遠地看,我們覺得很得意。又碰到幾個大姐姐在那邊洗衣服一邊說說笑笑,一邊把棒槌掄得高高的,打得衣服啪唧啪唧地響,打得水星兒亂濺。一看見我們走來,她們就笑著說:“張老師又領著這幫子小秀才逛風景呢。”
小溪像一條帶子把我們牽到了王大爺家的果園里。王大爺家的蘋果長得太好了,有“紅富士”,有“大金星”,有“北斗”,太陽一照,果園里到處閃著金光;風一吹,送來陣陣蘋果香味。王大爺見我們來了,停下活兒摘蘋果洗給我們吃。我吃了兩個,很甜很甜的。大家都爭著吃,半筐子蘋果一會兒就消滅光了。
劉永的發言,引起大家一陣熱烈的掌聲,連不識字的王成和也夸獎說:“說得一套一套的,怪好聽,不錯不錯,再獎你一個大蘋果。”說著隨手摘下一個“大金星”遞給劉永。
在笑聲中,我們告別了果園的主人,來到果園南邊的南山頂,大家一邊歡呼,一邊指著山下的村莊果園呼喊著:“是啊,房子那么小,人也那么小,咱們的學校那么小。看啊,拖拉機還不如小蟲子呢,哈哈哈……”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對大家說,“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在山下時咱們觀察的范圍那么小,在山上看,范圍大了,視野寬闊多了,像這樣的觀察方法,叫‘居高觀察法’。”
王艷問:“靜態觀察法,動態觀察法,點面結合觀察法,對比觀察法,居高觀察法,觀察的方法可真多啊,還有其他的觀察法嗎?”
“有。像咱們學過的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寫了一年四季小興安嶺的景色變化,這樣的觀察方法叫‘時序觀察法’。還有原先咱們學過的看圖作文《張小紅的一天》,她早晨干什么,中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像這樣的觀察法也屬于‘時序觀察法’。大家都要記住,這些觀察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它們往往是互相聯系的。比如剛才咱們在‘動態觀察’活動中觀察“滴答”泉時,就是采用的‘靜態觀察法’。咱們在校園里靜態觀察花壇時,還運用了‘點面結合觀察法’。無論觀察什么,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觀察法,都應注意這么幾點:(1)觀察要細致,要‘下馬觀花’,不要‘走馬觀花’。(2)觀察時要帶著對觀察對象強烈的感情。比如那會兒咱們看到的果園很美,要帶著欣賞贊美的感情觀察。(3)觀察時要進行豐富的想象。像剛才劉永口述的觀察作文,溪水流淌時像唱著歌一樣,小溪像一條帶子等,這就是進行了想象。大家記住了嗎?”
“記住了!”同學們齊聲回答。
后來,我教學生學習觀察的故事被好友陳正舉寫成了小說。
2.怎么想就怎么寫
我在前面介紹過田芽寫的那篇《上墳》的日記。寫的是農歷7月15日這天他和他爹去給他老奶奶上墳祭祖,趁他爹不備偷吃了貢品包子的事。
日記選材似乎難登大雅之堂,但小作者把這件事寫得生動有趣,充滿了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我在班里宣讀了這篇日記,讓小作者介紹了寫這篇日記的體會:怎么想就怎么寫。然后讓同學們學習小作者這種觀察生活寫日記的方法。
隨后,我讓小作者把日記謄抄了幾份,寄給了幾家少兒報刊。約莫兩星期后,小作者陸陸續續收到了幾家報刊的退稿,說日記寫得盡管有情趣,但無思想性無藝術性沒有意義,所以不予發表。
我堅信自己的看法,又動員小作者再謄抄再寄其他報刊。田芽搖了搖頭說,三家報刊都退稿了,還寄什么寄啊,可不做無用功了。
我對他、對全體同學講了惠特曼《草葉集》的故事。
美國最偉大的田園詩人惠特曼,他的第一本詩集《草葉集》在世界各地都有譯本,歷經一百多年而不衰,堪稱詩壇經典之作,但是很多人未必知道當初卻沒有出版商愿意印行這本書。
1854年,惠特曼從事新聞記者工作,兼在印刷廠當助手。當《草葉集》完成時,他詢問了許多出版社,竟然沒有一個出版社感興趣,他只好轉求印刷界的朋友。在友人的幫助下,他才出版了薄薄的一本詩集。
這本好不容易出版的《草葉集》,卻引不起任何人的興趣,贈送出去的數量遠遠大于銷售的數量。惠特曼曾經夸張地說“一本也沒有賣出去。”一位文學編年史家把此書的銷售狀況稱為美國文學史上最大的失敗,可見其凄慘的情形。
不單是銷售的失敗,一些文學評論家對《草葉集》的負面評論也很多。《標準》周刊將這本書斥之為“一堆無聊的臟東西”。《普特南》雜志則說這本書展示的是“北方佬的超越主義結合了紐約人的粗暴行為”。
然而,這些并沒有擊倒惠特曼,他仍堅守著崇尚自由、贊美大自然的本性。他所寫的詩,慢慢成為文學精英們談論的話題,使得初版時贈閱出去的《草葉集》不斷流傳。
1860年,波士頓一家新成立的出版社寫信給惠特曼,希望出版他的詩集。不久,增加了許多新作的《草葉集》又出版了。新出版的《草葉集》很快就成為一本暢銷書,人們逐漸接受了惠特曼在詩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幾年后,譯成各種語言的不同版本發行到世界各國。
聽完我的故事,田芽同學又充滿信心地寄發了《上墳》。不久,日記在天津《小學生作文》雜志發表了,而且獲得了“全國小學生金龍杯作文日記大獎賽”的一等獎,而且是那次獲獎者中唯一的一位農村小學生。
之后,日記先后被幾十家報刊轉載,省電臺還專門發表了獲獎新聞。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你應該堅持自信,不要因為個別人的評價而改變你的初衷。堅持成功的信念,成功會最終屬于你。”
莎士比亞也曾經說:“寶石雖落在泥土里,它仍是寶石;沙粒雖被吹到天空中,它還是沙粒。”
一個人要對自己擁有絕對的信心,不能受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初衷,不因某些人對你的評價而放棄夢想。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地向著目標努力,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
(本文選自《憑什么成就卓越》,已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