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量反映胸襟和素養,眼量體現見識和智慧。吳孟超之所以桃李芬芳,學生中人才濟濟,不僅因為他有愛才的大胸襟,還因為他有育才的大眼量。
眼量有多大,眼光就有多遠。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吳孟超就意識到,振興我國肝膽醫學,必須“用眼睛看到國外的手術臺”。他不怕自己的學生“放出去回不來”,而是鼓勵他們廣泛學習國外先進技術。他建立的人才培養“啞鈴模式”,讓國外科研平臺與國內實驗室對接,為一批有國際視野的骨干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正是吳孟超的超前眼光,激活了人才培養的一池春水。
眼量有多大,眼界就有多寬。吳孟超常說,無論培育人才,還是做學問,只有眼界寬了,思路才能寬,才能有所作為。“獨木不擋風,單兵難排陣。”他堅持提攜后俊、甘為人梯,把獨創的“吳氏刀法”傾囊傳授。百余名碩士和博士、千余名國內外進修生在他的指導下完成學業,成為肝膽外科領域的新生力量。
眼量有多大,眼力就有多深。吳孟超認為,一名醫生如果沒有理論上的思考和探索,僅知道埋頭開刀,只能當“匠”,不能成“家”。一把刀,救活一個人;一套理論,卻能挽回千萬條生命。育人不但要培養“操刀手”,更要培養“理論家”。兩類人才相得益彰、優勢互補,才能不斷填補空白、超越前人,立于不敗之地。
人才是強國之基。吳孟超的眼量體現了他育才的寬廣視野,反映了他育才的博大胸懷,彰顯了他育才的深謀遠慮,為我們打造全面過硬、堪當大任的人才方陣提供了深刻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