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21世紀,中國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所有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一名年輕的班主任教師,為把學生培養成才,我在盡力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不斷地學習有關班級管理的知識,不斷地向優秀的老班主任教師討教工作經驗。在實踐中,我勇于探索,大膽創新,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日臻成熟。
一、如何做好一個班主任,帶領全班共同進步
(1)樹立威信,“征服”學生。古人云:“有威則可畏,有信則樂從,幾欲服人者,必兼備威信。”有威信的教師,學生會心悅誠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勸導,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在工作中我深刻體會到: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廣博的知識、扎實的專業底子去“征服學生”;要用崇高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去“感染學生”;要用真誠的愛心和無私奉獻的情感去“打動學生”;要用以身作則、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樣去“影響學生”。工作中,我言必行,行必果。與學生相處更是言而有信、實事求是,憑借一顆真誠的心去感染每位學生,讓他們切實體會到——我是他們的最好的朋友。
(2)加強思想教育,創良好班風。育人先育德。班主任工作重在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班集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重在培養學生堅韌、惜時、自強、拼搏、不屈不撓、努力學習的優秀品質。我充分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教育與嚴格要求,讓學生了解自己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并對優秀學生給予表揚,對調皮犯錯的學生適時地給予批評指正,并鼓勵其勇敢地改正。
(3)師生互相尊重、以誠相待,關心、愛護學生。熱愛學生更是良好師生關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不竭動力。關心和尊重本身也是一種最好的教育,它既能激起人們善良的情感,也讓學生學會互相尊重。真誠地表達了自我的情感,又給學生示范了我處理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受到感動的同時,又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影響,學會了真誠待人。
(4)引導學生全員參與班級建設,加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同學們為集體出謀獻策,使我們班的班級建設空前順利。
二、對于問題學生要區別對待
幾乎每個班都有幾個問題學生。他們是“麻煩的制造者”,拖班級后腿。班主任往往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們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們成為老師的心病。這是一些需要進行個別教育和特殊指導的學生。對于一般的學生,常用的管理方式如表揚、批評、關愛、評比等即能奏效,而對于這些問題學生,這些方法往往效果不大。
問題學生由于善于制造問題,因此特別容易招老師的反感,惹老師發火。他們一向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惹是生非,教師就特別容易急躁、失控。結果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動。因此,教師在處理問題學生過程中,要掌握一定的策略。
在我的班級里有幾名學生,校園人稱“四大天王”,初中時打架、逃學是家常便飯,與老師和家長的對立情緒很高漲,常常激發矛盾。經過這幾個月的交往,我發現這幾個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很強,我想通過增加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來教育和約束他們,使他們同其他同學一樣得到平等、公正的教育資源。
(1)要冷靜,先穩住事態。經驗告訴我們,人在激動的時候,很難理智地思考問題。問題學生也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們沖動起來,可以忘乎所以。教師若跟他們對著干,不但沒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對問題學生發生的問題,大都不適合“熱”處理,要先放一放,等大家冷靜下來,再處理不遲。所以,教師一定要學會一些體面地下臺階的招數,以便隨時“撤出戰斗”,讓學生的怒氣“再而衰,三而竭”,然后再教育他們。
(2)不急于做是非判斷和道德批判。很多教師遇到問題學生出問題的時候,總是急于告訴他們:“你這樣做是錯誤的,不對的。”這就叫做是非判斷,道德批判。經驗告訴我們,這類“教育”基本上無用。其實哪一個問題學生不知道自己的“搗蛋”行為是錯誤的,基本上是明知故犯。為什么明知故犯呢?這才是我們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當然總要分個是非,但不可以從分清是非入手。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他犯了錯誤,我先不說他對錯,而研究他為什么會犯這個錯誤,是什么力量推動他非這樣做不可。搞清他的思路,我們才有可能下次在適當的地方切斷他的錯誤思路,避免他重犯錯誤。
(3)不能用態度解決問題。問題學生闖禍時,常常頂撞教師,態度很沒禮貌,有時近于蠻橫。教師出于自尊或者面子,就可能怒火三丈,不顧一切地要壓倒問題學生的氣焰,打掉他的惡劣態度。結果,教師沒能冷靜地調查問題和分析問題,轉移了注意力,變成了學生的吵架對手。這就成了態度解決問題。學生必須尊重教師,這是社會規范。學生對教師無禮,必須道歉,但不能操之過急,氣頭上要求學生立刻道歉,這違反人之常情,通常人們道歉都是冷靜下來之后的事情。同時,作為教師本人,氣頭上也會說過頭話,做過頭事,如罵了學生,甚至罰了學生,這時要學生認錯,是較難辦到的。所以,即使當時學生態度不好,也不要急于“打態度”,要先調查事實。事實上,當事后老師平靜地向學生詢問事實經過的時候,他們的態度很快就改變不少。當然,要注意用“詢問”的語氣。事實澄清了,是非分清了,讓學生認錯就不是難事。
(4)先問“為什么”,而不是“怎么辦”。問題學生出了問題,教師的第一反應太重要了,它將決定教師后來的行動的方向。如果教師的第一反應是“又是他”,教師肯定就要沖學生發脾氣。我覺得,教師的第一反應最好是:“這到底怎么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當班主任也有幾年了,碰到的學生也不少,但感覺在不同的學生面前,并不是方法都一樣。畢竟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且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也錯綜復雜,相信各位教師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法。
(精河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