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燕王噲將王位禪讓與燕相子之,燕太子平與子之爭奪王位,致使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則趁火打劫,借口平定燕國內亂,出兵伐燕,僅用50天就攻下了燕都薊城,殺死了燕王噲與子之,企圖滅亡燕國。這不僅引起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也招致中原各國的干涉。之后,齊國被迫從燕國撤兵,趙武靈王便把作為人質的燕公子職護送回國繼位,是為燕昭王。
新君繼位,國內一派凄涼景象:田地荒蕪,房屋倒坍,百姓在廢墟上啼饑號寒。昭王奮發圖強,決心復興燕國。他深知治理國家,最要緊的是要延攬眾多的人才,有了人才才能百廢俱興。但如何覓求賢才,昭王苦苦尋思,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為此,昭王不恥下問,很誠懇地去向郭隗請教,說:“先生,咱們燕國現在勢單力薄、國破民窮,是無法向宿敵齊國復仇的。我很想找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能人,來幫助我革新政治,振興國家,而后洗刷我們的奇恥大辱,請先生教我,該從何處著手?”郭隗答道:“大凡能成帝業的君主,總是與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在一起;能行王道的君主,總是與得心應手的臣子在一起;而那些亡國之君,圍繞著他的勢必是一些庸庸碌碌的奴才。如果君主能放下架子,禮待那些德才兼備的士人,甘當他們的學生,那么,非但他們會心悅誠服地出力效勞,還能吸引強十倍、百倍的賢才前來投奔,這是自古以來治理國家、獲取人才的規律。大王您如能在招聘到賢才后屈身上門求教,大家看到您思賢若渴,那些有本領的人一定會像百川匯海似的源源而來?!?br/> 郭隗接著講了一個故事:古時有個國君,打算用千金去求千里馬,但3年也沒買到一匹。一名內侍自薦為國君去購買。3個月以后,輾轉打聽到千里馬的消息,可惜剛一趕到,那匹馬已死了。內侍就用500金把死馬的骨頭買了回來。國君大怒,說:“我要的是活千里馬,誰讓你用500金買了個死馬?”內侍從容答道:“死馬還花了500金,何況活馬呢?天下知道這消息,就會把駿馬送上門來的?!惫?,不到一年,千里馬就送來了3匹。講完這個故事,郭隗說出了自己的打算:“大王您如果真想招賢納才,不妨就從我身上做起,讓天下人都看到,像我這樣不才的人尚且得到您如此的尊重,何況那些德才大大超過我的人呢?這樣國內外的賢才就會不遠千里向我國聚集了?!?br/> 于是,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蓋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選擇了一個吉祥的日子,舉行隆重的儀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請到新宮殿里去住。昭王每天都要像學生請教老師那樣前去探望。昭王還在沂水之濱,修筑了一座高臺,用以招徠天下賢士。臺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這座高臺便是著名的“黃金臺”。
燕昭王的重才行為和郭隗所受到的禮遇傳遍了燕國,天下震動。諸多人才,紛紛來投——魏國的軍事家樂毅,齊國的陰陽家鄒衍,還有趙國的游說家劇辛等等出類拔萃的奇才大才,皆歸附燕國,形成了“士爭湊燕”的情景。燕國從此人才濟濟,從一個內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一個興旺發達的強國。接著,燕昭王興兵雪恨,在燕昭王二十八年,終于找到了時機,派軍事天才樂毅為大帥,聯合其他國家大舉攻打強大的齊國,攻破齊國七十余座城池,把齊國打得大敗,只剩下了莒和即墨兩個小城,使得春秋時期最強大國家之一的齊國險遭滅亡。
燕昭王之所以能在國家瀕臨滅亡之際,重修國政,重振國威,終使“齊兵敗”“盡取齊寶”,雪洗齊國破燕殺父之恥,完全在于他能不惜重金,禮賢下士,廣攬英杰,重用人才。只有尊重人才、推崇人才、優待人才,才能招來人杰、云集才俊,才能集思廣益、凝聚力量成就偉業。古人不拒賢能,廣開才路,禮賢下士的做法值得我們今人學習、借鑒和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