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華裔科學家到國內一個科研機構參觀后感嘆:這里對外展示并津津樂道的多是先進的儀器,而不是一流的科研人員,他們重視的是設備而不是人才。
這是為什么呢?有人說,硬件太寒酸,留不住人才,更談不上能夠吸引人才。這話雖有一定道理,但也許背后的真實原因是因為科研成果需要孜孜以求的探索,過程漫長,且未必有成果。漂亮的大樓、高級的設備,卻只要投錢就可以立竿見影。然后,還可以向上級匯報改善科研條件的“經驗”,進一步申報更多的經費。
以上現象表明,一些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見物不見人”的思想觀念和習慣做法仍在制約著人才開發效益的提升。“見物不見人”的舊觀念不破除,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就難以WwzkF/FCNbvX2SC5d1NoG8r/MOZBXr0MuQaSWT+LmzY=轉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人才隊伍建設就難以有序推進。
美國經濟學家經測算后得出,1900-1957年,人力資本投資實現的利潤增加是物質資本的5倍。人力資本是以勞動者的質量或其擁有的技術、知識、工作能力所表現出來的資本。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都是國民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的舒爾茨教授在1960年出版的《論人力資本投資》一書奠定了人力資本學說的理論基礎。舒爾茨認為,相對于對物的投資來說,對人的投資是回報率最高的。所以,人才資本投資是最有價值的投資,對經濟增長更具倍增效應。
人才資本是在一定人力資本基礎上形成的,是人力資本的核心價值。人才資本優先積累,是人才優先發展的根本舉措,也是后發展國家實現經濟追趕的共同規律。韓國1970年到1995年,高中入學率從不足30%提高到90%以上,大學入學率由不足10%提高到50%以上,培養了大批人才,在經濟上實現了對西歐國家的追趕。
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口紅利”階段,處于人才開發的黃金時期。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加大人才投入,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國要實現工業化加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牢固樹立“投資人才是最有效益的投資,是有持續回報的投資”的理念,保證人才資本投入增長優于物質資本投入增長。要建立健全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要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門資金用于人才工作,在重大建設和科研項目經費中劃出一定份額用于人才開發。要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于人,加快打造人才資本積累優勢,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