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不出創造型人才。只有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實施“開放性”教學才有可能培養出創造型人才。教師應當敢于突破重圍,貫徹實施“開放性”這一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關鍵詞:應試教育;改革;開放性;創新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疑問。杰出人才必須有創新能力。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教師的“開放性”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固然有多種因素,而教育制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楊振寧教授在比較中美教育之后曾說:“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教育出來的學生一般比較膽小,動手能力差,但會應付考試。而美國教育出來的學生膽子比較大,動手能力強,但不會應付考試。”傳統教育模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機制單一,過分強調書本知識,因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單調,學生的潛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抑制了學生的愛好、興趣和個性特長的發展,更談不上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著名教育家羅杰斯認為:“人具有非常優異的先天‘潛能’,教育無須也不應該用指導性的方式向學生灌輸什么,這樣會壓抑‘潛能’的自然實現,適得其反。教育要為學生潛能的發展提供一個寬松、和睦的心理環境,使之能在內驅力的本能驅動下自動形成,充分形成。”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不理解學生的內心發展需求,不能把自己的關注點轉移到學生內心世界發展上,教育就喪失了其本質,自然也就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我們只有切實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才能沖破傳統的教育思想的束縛,建立開放、多元、民主和諧的教育新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可能培養出杰出人才來。
我國的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是從課程改革開始的。新課程主張“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實施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氣氛中受到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熏陶,學會交流、分享與合作,提高主動學習的和發展的能力。”開放性是本次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所謂開放性,就是不拘于傳統的、固定的或單一封閉的模式,沖破學科、課堂和書本的局限,實現思維方式和教學途徑的多元化。注重開放性,是為了給學生的能力發展提供一個更開闊的空間和視野,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平臺。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亦早就提出,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學習。皮亞杰亦說:“每次你告訴孩子一條知識,都是阻礙了他對世界的發現。”教育要啟動的是學生內心的動力,傳授的知識不過是這一動力運轉時的燃料。然而,現在不少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仍沿襲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注重引導學生學習、不注意學法的指導,思想政治課的“開放性”被忽視了。
新課程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注重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建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機制”。因此,擺在我們政治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就是必須改變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建立開放、多元、民主、和諧的新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思想政治課應如何實施“開放性”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呢?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教學準備的開放性。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必須廣泛搜集信息、精心準備才能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首先,要研讀課標、閱讀大量文獻;其次,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再次,深入社會調查、調研;最后,同學科同級組的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相互借鑒交流、取長補短。
第二,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偉大的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是教學生學。教師應當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古羅馬的普魯塔克說:“兒童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教師如何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有人說過:“告訴我的我會忘記,給我看的我會記住,讓我參與的我會理解。”這些名言說明了讓學生參與的重要性。讓學生參與,就是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讓學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大腦去想,用嘴巴去說,用手去操作,用身體去經歷,用心靈去感悟,用行動去踐行。教師要不拘泥教材,教學要“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社會”,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通過案例考察、問題辨析、探究活動等環節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提煉和呈現思想觀點,達到教育的目的。理想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是學生思維放飛的課堂。課堂上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行抽象思維、發散思維,特別是挑戰性思維。挑戰性思維是創造性個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質,它要求學生敢于打破常規,標新立異,超越書本;不迷信老師的經驗和權威,敢于向教師和權威挑戰,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獨到見解;敢于想別人所未想,言別人所未言,做別人所未做的事。培養學生思維要注意問題設計的開放性。有的問題涉及的內容開放,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回答。有的問題解答的途徑是開放的,具有探索性。對同一個觀點,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側面、所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學生不同的認識程度去回答,答案不是固定的、唯一的。
第三,教學方式的開放性。盧梭曾指出,孩子是自然之子。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接觸社會,讓學生感受自然的美好、接受社會的洗禮。例如,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人物訪談,撰寫心得體會、觀后感、調查報告等,為當地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提建議、對策、設計方案、發倡議書。可以指導學生參加社區活動、軍營生活的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聘請先進模范人物、專業人士來校演講、作報告,可以組織專題知識交流會、討論會、辯論會,可以舉辦文化、藝術、音樂欣賞會,舉辦文字、圖片資料展,出專欄板報,舉行演講比賽,模擬演示現場情景,舉行主題班會,等等。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報刊、利用互聯網收集資料,然后對獲取的大量第一手材料進行討論、篩選分析與歸納整理,最后撰寫政治小論文。新課改的課堂不應是教師兜售知識的小賣部,而應是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超市;新課程的講壇不應再是學生頂禮膜拜的“神壇”,而應該是師生相互交融的平臺,師生通過信息交流,互相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一旦缺失了真誠的交流,缺少了相互的理解與感動,也就喪失了應有的生機和活力,甚至喪失了它應有的教育價值。
第四,教學考核與評價的開放性。從評價的主體上可以有: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任課教師評價、學校領導(教務處、政教處)評價、年級組領導評價、班主任再進行綜合評價。從評價的內容上,可以有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過程與方法評價、情感態度價值觀評價。
當然,實施開放性教學僅僅依靠教師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校實行開放性的教學管理,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改革考試制度,我們才可能培養出創新型的杰出人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