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新世紀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師的主導下,群體研討,協作交流,知識技能互補的一種學習方式。目前,課堂上教師們都在積極嘗試構建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其中有許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時還有相當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教師在操作中尚存在著許多誤區,導致合作學習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師故設問題,宣布討論,于是學生便匆忙分組,七嘴八舌,熱鬧非凡。試想,這樣的轟轟烈烈,五彩斑斕,有形無質的合作,將會把學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實效性呢?怎樣才能發揮學生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呢?
一、轉變觀念,教師要當好指導者,參與者
合作學習不僅是學習方式,更是教學所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新課程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并不意味著對其他學習方式的徹底否定,也并不意味著只有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或合作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我們所希望的是不同學習方式之間的一種最佳協調狀態,以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實踐中,教師可根據不同學年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各種游戲、活動、方法,讓學生明白:我只是社會中千千萬萬個人中間的小小一員,不可能孤立地在社會上生存,必須依賴與他人的交往和合作。與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義的事,比我差的同學,我能幫助他,自己也從中得到鍛煉,每一個人學習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這樣,合作學習的主體得到逐步發展,為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同時,教師要積極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態度和能力。比如,在低年級里,可讓學生合抱一棵大樹來感受這棵大樹的粗壯,讓學生合作抬動課桌讓孩子們體會成功來自合作。中高年級老師則可結合教學內容巧妙架設合作情境,如:動手操作、估計、討論等。老師本人也可以通過一番認真觀察,然后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交流之中,在學生取得成功時,教師要充分地肯定與表揚,更重要的是應突出小組合作的成功。交流時,發現學生出現錯誤,教師要仔細地傾聽學生的想法,激發討論,耐心啟發,直至成功。這樣,學生嘗到了合作學習的甜頭,從嘗試——合作逐步走向養成——合作學習的模式,以后便會在課堂中自發地進行合作交流,這才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二、關注主體,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直接決定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
首先,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動態分組,闡明小組的特殊意義,把學生按同質、異質進行分組,也可根據需要先讓學生自由組合,自己選擇交流合作伙伴。
其次,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別差異,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遵循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特別對那些平時不善言談、不合群的學生留有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的時間與空間。老師可有意識地把焦點引向這些弱勢群體,這樣一來,小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轉向弱勢群體,從而增強了這些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樂趣,進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第三,要建構學生集體意識。培養小組成員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讓學生學會尊重,幫助別人,樂于傾聽別人的意思,但不盲從。要學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教師要適時變換角色,參與其中的學習、合作、交流,做個平等的參與者、耐心的引導者、熱情的幫助者,讓學生樹立“我與大家”、我與集體的觀念。
第四,重視學生學習小組領頭雁的培養。這領頭雁必須具有多方面的素質,學習要優秀,責任心要強,并能管住自己,而且樂于助人,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有一定的組織能力。
第五,教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時,要積極引導每位職員站在小組的立場上,每個人發言代表著一個小組的成就,讓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當遇到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時,教師可即時作出妥善處理,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交流合作與探索。
三、以學生為本,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因此,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與在小組中的表現進行深入了解和仔細觀察。對合作較好的小組,組織能力較強的組長,積極參與學習的成員,都要及時評價、表揚和鼓勵,讓他們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充分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如可根據小組的表現評出集體智慧獎、組合默契獎、共同進步獎等,也可根據學生在小組里的表現評出最佳表現獎、合作標兵獎……這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給合作學習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劑。
總之,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這是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和當前課堂教學所必需的。正如美國數學教育家舍弗爾德所提倡的:教學應主要由全班性的討論和分組討論這兩個環節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每個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地發揮。這樣,合作學習才能體現出實效性。
(泉州市德化縣葛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