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到本學科的重要性,以“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理念”,更加注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主體地位,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果。在思想品德課堂中,如何激活學生主體,讓課堂教學鮮活起來,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在寫中明,在做中學
寫是學生動手的過程,也是動腦的過程。開學不久,我觀察到很多七年級新生不適應新的學習生活而煩躁、困惑。所以,在講授“適應學校新生活”一課時,我要求同學們學會科學地安排時間,并當堂指導他們制訂合理的規劃并要求寫下來。針對學生制訂的計劃不合理、不科學之處,我要求他們對計劃進行修改和完善。
學生們光說不行,只會寫也不行,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實現不了教育的實效性,所以,還必須讓學生踏踏實實地去做。對“如何孝敬父母”,同學們各抒己見,看似每種做法切實可行,但學生侃侃而談,背后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為此,我把作業留在了課后。我要求學生付出自己的實際行動,哪怕是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多同學就是在這種“做”中,真切感受到了父母的激動、快樂、幸福,學會了如何孝敬父母。
二、在唱中曉、在畫中賞、在演中悟
圖畫最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會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它對提高學生欣賞水平,激發道德情感和道德認識都起著重要作用。我認為讓學生動手作畫,更貼近學生實際,更容易讓學生接受,這也是對學生創造潛力的尊重和信任。如:學習“我知我師,我愛我師”主題探究中,我要求小組合作,用手中的筆來畫一畫我們心目中的老師的理想形象(如蠟燭、燈塔、海、船……)借助繪畫,加深了學生對老師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了學生尊師、敬師、愛師之情。
中學生愛唱、愛畫更喜歡演。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表現欲強烈,渴望別人的注意。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表演或讓學生自編自演,這種表達方式也能夠更直接詮釋教學內容,使學生領悟教學內涵。演后的分析,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課堂實現了“有效”,德育功能得以強化。
三、在問中知、在議中解
老師問學生答,這種傳統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而學生問學生答來源于學生需要,更貼近學生生活,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互問互答中,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知識面得以拓寬,能力也得以提升?;柣ゴ鹉茏寣W生懂得更多的知識,學生們共同討論更能起著異曲同工之效。
學生受思維能力所限,課堂上的問題,有時一個人解決起來稍顯困難。因此,課堂討論在教學中不可或缺,課堂討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激活學生主體,挖掘學生潛能,又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讓課堂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課堂上,學生除了必要的回答外,寫、做、唱、畫、演、問、議不應是學生的全部,只要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形式都可采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學生”活水來。作為教師要不斷深入探究,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和能力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意識。只要我們關注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就會真正地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新沂市馬陵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