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顯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映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就學習過程的內在品質而言的,它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它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并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1)以疑激趣:學生學習遇到疑問,教師要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主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例如,在講《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讓學生思考:“父親是不是真的確定不了那是叔叔?那為什么還臉色煞白地讓母親去看個究竟?”讓他們根據語言、神態去揣摩父親當時的心理,使學生更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像這樣該問的地方,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在設疑、釋疑中理解文章的主旨,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
(2)以境引趣:教師要創設自主合作的學習情境,培養獨立學生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意識,激發學習興趣。所以,我在班上經常開展自學比賽活動,如:記憶力競賽、口頭作文競賽、速讀競賽、書寫競賽等,或在限定的時間內看誰完成的任務最多,或在限定任務量的前提下看誰用的時間最少。競賽使學生大腦處于高效率狀態,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適時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1)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加以積極引導,引導學生自我確定學習目標。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讓學生自我感知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確定學習目標,選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還要引導學習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如,學習文言文,是由老師翻譯,還是學生自己翻譯?我讓學生來選擇。結果,學生選用了小組合作翻譯,我同意了這一選擇,只是在學生不懂的地方加以引導。實踐證明,同學們在自主合作中顯示出高漲的學習熱情,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2)課堂互動、合作的學習環境,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創造競爭,課堂上采用分組朗讀或表演等方式。學生在表現自我評價別人中,自己的學習能力從中也得到發展。老師布置學習任務給學習小組,小組成員自主分散和合作查閱信息,或在共同討論中達到自己學習效果。在單元復習中,教師采用學生互相命題、互相測試的方式進行,這樣學生充分發揮了自主性、積極性,很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
三、變換方式,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新課標新理念,教師的教學方式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改變。課堂教學方式的不斷變換,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引起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模式,自由發揮自身的學習個性,真正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課堂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的參與、互動、體驗和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以不斷提高,樹立學習主人翁意識。
總之,自主學習是主體教育思想在教學領域的反映。我們只有把語文課堂教學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積極促進學生學習形式的改變,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進而使語文課堂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唐河縣教體局勤工儉學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