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需要生活化。能用生活理念構建語文教學的新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體驗生活。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那么,怎樣才能用生活理念構建語文教學的新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體驗生活,最后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人生工具呢?
一、讓識字教學生活化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而能把語文這一生活工具用活、用好,我們可得從識字開始。根據漢字特點,我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①加減變換法。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以熟帶生,偏旁帶字,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例如,“目”“白”“大”“王”等,減一畫會是什么字呢?加一畫又會是什么字呢?(當然這類型的字很多)利用熟字進行造字,進行記憶,既有趣,又記得牢。②走進生活法。例如,鼓勵學生去書店、上網、收看電視……進行多種形式的課外閱讀,布置家長和學生一起收集一些廣告語,并在語文課上相互交流,讓每位學生寫出自己家的地址。相互交流看,這樣既增進感情又認識了新字。③歌謠謎語法。如“告”有學生是這樣想的“一口咬掉牛尾巴”“茶”同學們又是這么說的“草人騎木馬”。當然,識字教學不僅有上面幾種,還有表演法、聯系法、比較法等等。不論你用哪一法,只要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生才能學得輕松、愉快,從“學會”發展到“會學”才能達到識字教學的要求。
二、讓閱讀教學生活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只有讓閱讀教學貼近生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才能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促進學生的發展。
(1)運用多媒體,打開學生閱讀思維。教材中的一些游記、寫景、說明文等,借助多媒體課件、錄像播放、錄音渲染等手段,展示與文本相應及相關的生活情景,可以彌補學生生活經歷的缺乏或空白,為學生的體驗建立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與文本、作者交流提供一種背景,一個平臺,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與理解。在我們這兒,不靠近大海,四處高山環抱,對于山區的學生根本沒有人觀看過海面的潮起潮落,更不要說是感應它給人帶來的氣勢磅礴景象了。在教學《觀海》一課時,我將海寧潮的錄像放給孩子們看,讓他們身歷其境,感受潮水的迅猛氣勢,潮形的變化多端,大海的無窮力量。讀著《觀潮》,看著潮水,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喚醒了,興趣被激發了。當然,類似例子還很多。
(2)讓學生走進社會,融入自然。像《燕子》一課,我們可以帶著學生到校園外,邊欣賞美麗的日出,邊感受文本的字里行間洋溢著的感情,讓學生和文本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碰撞”。像《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一課,我們可以讓孩子們真正回到實際,關心一次殘疾人,去體會關心別人的快樂和學會能為別人著想(但這樣的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
(3)讓學生走進課本人物,步入他們的生活。如:《黃繼光》《小動物過冬》《要好好學字》等等,在閱讀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來扮演人物角色。延伸閱讀時,可以讓學生做些操作性的作業,如:收集一個黃繼光的故事,為黃繼光朗誦一首詩來紀念他。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冬眠?哪些要遷徙,飛到南方去?(同學們收集后相互交流 )也可以搞一次毛澤東詩詞朗誦會等等。再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的“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一段時,可以先讓學生將文中的“船夫”一詞換成“我”或者“他”來反復地有感情地讀一讀(用“我”會顯得自豪,用“他”則會羨慕或贊美),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的內涵,從而真實地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再以“誰的什么技術特別好”為總起句來說一說生活中的人與事,從而建構起生活場景,實現語文學習為生活服務的目的。這樣的角色體驗,它的生命力是強大的,體驗使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從而讓學習擴展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與發展。用身體去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這是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
總而言之,無論以什么樣的方法,什么樣的方式,什么樣的形式,閱讀教學必須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涉及多個認知與精神領域,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只有這樣,語文閱讀教學才能真正實現為學生的生活服務,為學生的現在與將來服務。
(武宣縣武宣鎮馬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