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岳陽樓記》這一課時,有一位學生提出疑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該怎樣理解?這就涉及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互文。何為互文呢?“互文”是“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的一種修辭手法,即在連貫的語言里使本應連在一起說的兩個詞,上下各出現一個而省去另一個。它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語言現象,所以有必要對其表達效果和翻譯方法加以分析,使學生能理解并掌握這種特殊修辭。
一、互文的作用及特點
互文往往在有意思相對或相關的文句里出現,前后兩句詞語互相呼應,互相交錯,意義上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使文句更加整齊和諧、更加精煉,典雅蘊蓄,耐人品味,結構簡單而不累贅臃腫,表意充分又不重復拖沓,行文變化且富有節奏感。互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將要出現的詞,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經出現的詞。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秦”與“漢”互補見義。即明月仍是秦漢時的明月,山關仍是秦漢時的山關,并非明月屬秦關屬漢。
二、互文的類型
以增強表達效果為目的的互文修辭,在結構上常見有兩種:一是同句互文,一是鄰句互文。前者一句中含有分別簡省的兩個詞語,如“主人下馬客在船”;后者是前后語句各有形成互文的詞語,后句隱含前句已有的詞語,前句含后句將有的詞語,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