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新課程實施以來,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已經不斷得到了廣大教師的關注和重視,并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踐行著。然而縱觀當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令人憂思的地方還真不少。一些教師實施的所謂的“合作學習”實際上僅僅是一種麻木的追風,其本身也沒有能夠理解透徹小組合作學習的深刻內涵,致使教學效果低下。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流于形式,缺乏指點
在一些教師的心目中,特別是一些農村教師的心目中,以為實施新課程,如果在課堂教學中不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教學就不是在很好地實施新課程,不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教學就是一種落伍的表現。于是,在他們的公開課中,大多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首先就是把課桌拼起來,學生圍上去,圍成一個封閉式的圖示或者是一個“U”字型的位置。討論時,也沒有多少小組合作學習的技巧與方式方法的引領,更別談要求學生注意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了。這樣的學習方式,表面上看,熱熱鬧鬧,氣氛活躍,而實際上呢?氣氛是活躍了,孩子是興奮了,開心了,但是孩子們收獲了多少呢?他們活躍、興奮、開心,并不是因為通過小組合作這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在能力上得到了多大的提升,在知識上實現了多少的豐富,而是因為他們有了這一段自由快樂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他們可以掛著合作學習的頭銜,干著非合作學習的事兒,特別是一些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學生,他們的潛意識中就是認為合作學習實際上還僅僅是組內的高端分子獨當一面,他們這些蝦兵蟹將只是來壯壯隊伍,給小組增添一點兒聲勢罷了。于是乎,他們默默地就把自己置于小組的邊緣地帶偷著樂。
如一位教師執教《圓的周長》一課,在討論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時,只要求學生小組合作,發揮集體的優勢,想著辦法測量圓形塑料片的周長。結果,教室內亂作一團,毫無秩序可言,最終測得的數據除以圓形塑料片直徑的商與圓周率相差甚遠。這樣缺乏引領的形式化的走過場式的小組合作學習對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起到多少作用?恐怕執教老師并沒有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所以他的這一環節的教學是失敗了,最終還是回到了灌輸的課堂教學模式,教給學生圓周率的含義。這種小組合作探究的安排并沒有任何意義。
二、隨意分組,缺乏均衡
在新課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教師一提起小組討論,前面的學生就很自然地轉向后面的同學,或者左邊的同學轉向右邊的同學……也就是說這種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交流的安排明顯存在很大的不全面性、局限性,不利于小組合作學習公平、合理的開展。因此,需要均衡能力,這樣的比賽才更具有競爭力,這樣的比賽才更能激起學生的“斗志”,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組合作探究之中。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好“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優勢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認清形式和目標孰輕孰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這節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有沒有必要非小組合作學習不可?小組合作學習在本次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和地位到底是怎樣的?這一切應該是每一位數學教師深刻思考的問題。如概念性的數學課堂,我們如果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教學,只能是白白浪費時間。
二、合理組建學習小組,促進學生全面參與
在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時,我們要辨清每一個學生的性格、能力特征,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搭配,優化組合,實現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合作型學習小組。這種方式方法的搭配之后,就已經基本實現“比賽公平”了。并且每一個組員都要以小組為單位實行崗位輪換制,輪流做組長,輪流做記錄員,輪流做資料員,甚至是報告員。做到分工明確,各施其事,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才能充分喚醒每一個成員沉悶的心。
三、精心挑選學習內容,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
這就要求廣大數學教師在上課之前要認真研讀教材,精心挑選學習內容,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按需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這種學習方式。如在教學《認圖形》一課時,有個學生提出:“老師,能用橡皮筋在釘子板上圍成一個圓形嗎?”“那大家就自己試試吧!”話音剛落,學生們就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共商計策。別看這些一年級的小鬼,他們的手還真是巧呢,最終還是通過實踐獨自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南通市劉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