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課程改革的新形勢,教育要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初中歷史課要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摒棄應試教育的模式,加強教學方法的研究和運用。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以能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為根本標準。
關鍵詞:歷史;教學;設計;反思
歷史課的內容龐雜,作為歷史老師,要真正講好歷史課,難。這需要歷史教師在眾多的史實中找出一條主線來統領知識結構,便于學生學習與記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要教會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努力提高學生素質。如何使學生從歷史課“苦學、厭學”的“苦海”中脫離出來,而變得“樂學、善學”呢?
一、利用鄉土文化
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將鄉土史料穿插結合,在講到《統一國家的建立》時候,配合課堂教學作點補充,不僅有助于教材的具體化、形象化,而且有助于學生具體認識統一國家中秦始皇的一系列舉措。針對這種地域特點,我們有意識地挖掘相關鄉土題材。漢文化作為徐州地域優秀的鄉土文化,具有其他文化不可取代的內容和形式。它是徐州在兩漢四百多年間勞動人民生活、生產、精神創作所積累起來的有著深厚文化內涵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有著豐富的可供挖掘的教育資源,是發展與創新德育,傳承民族精神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活教材。為了使學生全面地、真實地了解徐州,培養學生愛家鄉、愛徐州的情操,帶領學生考察了漢墓、九里山古戰場遺址、游覽沛縣的歌風臺等,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漢畫像石、漢墓、漢兵馬俑。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們認識到,徐州自古是一塊孕育先進文化、文明的地方,經過對漢文化的認識,摒棄了偏頗的認識,縮短了學生認識水平與遙遠的歷史事實之間的距離,避免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的空洞,提高了學生學史的興趣。
二、探索掌握課本知識的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表現,也是其他學習能力的基礎保障。掌握知識的方法、技巧的不同,決定了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
(1)探索掌握知識的方法。歷史的每一部分內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當中,將分散的知識融入知識系統,成為該系統的主人。歷史學科的每個部分的內容與完整的知識體系都是相關聯的。要注意教會學生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如學習唐朝,應注意把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分為若干小專題,再進一步細分,在實踐過程中,應注意縱橫交錯。如果學生能做到宏觀把握,微觀細研,教學效率必然會大大提高。
(2)探索識記知識點概念的途徑。快速的知識獲取,持續的記憶,準確的再現,是學習效率的體現。每一個知識、概念有不同的記憶方法,要掌握它們的規律,提出合理的記憶技巧,探討知識信息的合理加工,方便記憶能力效率的提高和掌握知識。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相關技巧,供需要的學生借鑒,做到舉一反三,變抽象的記憶為形象記憶,針對不同的對象,探討合適的記憶技能,相互溝通和提升。歷史的每一部分內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
(3)探索概要掌握知識的要領。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包括背景、經過、影響等方面的內容,學生光靠死記硬背,效果不高。需要把復雜變簡單,通過對信息的整理加工,將其中的記憶要素提取出來。這個不妨借鑒語文教學的學習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點詞,簡化句子,概括大意、歸納中心思想等;也可以結合數學的“集合”的概念,對分散的信息,進行分析、重組,建立新的知識框架,便于掌握。
三、運用電教進行品德教育
通過講授歷史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個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更加方便。我們要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開展讀書活動。比如開展“偉人少年時代”演講比賽、“英雄在我心中”討論會、“革命先烈”故事會等活動,激發了學生們讀書的積極性。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刻苦讀書、求學,尋求探索革命真理的艱難曲折歷程,常常吸引著學生,打動著學生的心靈。我們還搞了“學習先烈詩抄有感征文”“我最崇拜的英雄”主題會、“歷史上科學家專題講座”等,加上每周的升旗儀式,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學生在學習史實的同時,也培養了愛憎分明的感情和愛國主義精神。奮發學習,為使中國早日立于世界強國之林而努力,這就很容易獲得學生的共鳴。
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揚棄自己的教學經驗,適應時代的主流。教學設計與反思來自于實踐,必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不斷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宋慧芳.改變評價方式 促進學生成長[J].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