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對教學工作是極其重要的,同樣的知識采用不同的方法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實在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生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指定的教學目標,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的教學行為,是教師與學生雙重價值目標的體現。有用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方針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其焦點問題是教學效益問題。有用教學指教師經由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前進或成長。教學有沒有用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是否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學生有無前進或成長,是教學有沒有用益的唯一指標。
一、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政治課本身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怎樣激發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熱情,這是每一位政治教師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政治課教學內容本身比較枯燥而且抽象、晦澀難懂,難以讓學生產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熱愛而非冷漠的情感,因而想學、樂學、會學。比如:在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要求學生圍繞課本材料談談“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在材料中是如何體現的。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熱情,學生都參與到對材料的討論中。輪到學生發言時,一個個躍躍欲試,急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從他們的發言中,可知他們對材料已經理解和對“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的準確把握。假如學生對所學內容不能產生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只能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成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
二、創造平等和諧課堂教學環境,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同時教師也是自我專業成長的主體。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就難有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中雙主體在不同層面上不斷協調和共同發展。課堂中教師應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角色感。
第一,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學生、教材三個要素交互作用著的動態過程,為此在推進素質教育中要重視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和教材觀。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教”是為了學生的“學”,目的是讓學生“會學”。研究教法,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研究教學效果,更要重視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在學生觀上,要致力于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學習與發展。要全面了解學生,認真學習、掌握大綱,依據大綱突出重點的原則,對教材全面分析,“化繁為簡”,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避免空洞的理論說教,以適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要求。
第二,要確立學生在政治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將主體視為教學過程的中心。應該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突破傳統的教師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采用課前的時事報告、社會熱點講評與討論會、撰寫政治小論文、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通過這些活動能有效地解放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他們搜集、利用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與人合作、與社會和諧相處的能力,并最終發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要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第一,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要注意這三個方面:指導學生把握教材知識結構,要求學生始終注意基礎、熱點、難點,不舍本求末;教材中容易混淆、需要區別的概念很多,要求學生依據課本讀,抓住關鍵字、詞、句,把握各自的特點,課后預習閱讀,注意讓學生根據教材框、節、題做讀書筆記,老師既要有布置,也要有檢查,使學生閱讀有目標,避免盲讀。
第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獨立思考和提出問題能力是新課改所要求和倡導的,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所要求的。但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形卻并不多見。學生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凡事問個為什么”,學會提問。提出問題并能自己解決它,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第三,培養學生答題的能力。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高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失分過多。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會學生答題。
政治課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藝術性。追求有效,是政治課教學的永恒話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需要教師熟練地運用有效性策略,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價值導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積極探索,不斷積累經驗,才能有所提高。
(阜寧縣陳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