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是增強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樣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調節與促進作用。本文作者通過對江西省寧都三中學生進行調查、分析,根據中學生體育鍛煉的現狀,提出了改革和完善中學生體育鍛煉的對策和建議。
一、調查情況
筆者根據《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情況調查表》對江西省寧都三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共發放問卷400份,有效回收率為99%,其中男生223份,女生160份。對問卷所收集的數據按說明的問題類別歸類并進行常規數理統計,調查表明:49%的學生沒有自己的鍛煉計劃,只有6.1%的學生有自己的鍛煉計劃,44.9%的學生隨機安排自己的鍛煉計劃。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方面,男生和女生還是有所區別的。雖然總體上看大多數學生的目的在于緩解壓力和愛好、興趣,但是也有50%的女生對身體形態的要求比男生高的,而男生的目的還是更注重于愛好興趣。多數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喜歡維持在60分以下(占63.3%),女生大多數喜歡維持在30分~60分(占57.5%),而男生維持在30分~60分為32.7%,在90分~120分為32.8%。就總體而言,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都在60分以上的學生只占36%,多數學生喜歡在傍晚進行體育鍛煉(占57.1%),女生在晚上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數較多(占42.5%),而在早上參加體育鍛煉的人還不到10%。這可能是和中學生學習壓力大,致使早上沒有多余的時間參加體育鍛煉有關。
二、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
第一,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淡薄。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學生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太多的選擇往往導致無所適從。網絡世界的虛無縹緲,讓越來越多的學生遠離了運動場,越來越多的“胖墩”“豆芽菜”出現在中學校園里。
第二,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和能力的形成。當前,學校體育課程的出發和歸宿點始終落在運動技術、技能的教學上,人與運動的手段關系完全顛倒,運動異化為動作技能的不斷重復和強化,對學生造成沉重的身心負擔,從而挫傷了中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三、結論和建議
(1)培養中學生的體育興趣、意識,養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應成為學校體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的重要目標。學校體育工作者要轉變觀念,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育教學要以培養學生體育意識,教會學生自主進行體育鍛煉的內容與方法,培養中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能力和習慣,為終身體育奠定素質和能力基礎。
(2)提高高校體育教師自身素質。使其接受健身指導的培訓,提高健身理論和健身技能水平,并能系統、深入、有針對性地傳授給學生。
(3)加強課外鍛煉的組織和管理,為學生形成科學體育鍛煉能力,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證。多舉辦一些大眾化的、娛樂性強的、貼近學生生活的體育比賽,使那些不愛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也來感受體育賽事帶來的快樂。同時還應該改善現有的體育場地設施,為學生體育鍛煉提供適宜的環境。
(寧都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