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進行教學,能促使學生去質疑問難、探索求解。使未知化為已知,使學生產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嘗到樂趣和成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新課程下提高生物學教學實效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從問題情境的創設種類、組織問題情境教學的方式、問題情境學習的評價等三個方面進行探索,以期對生物高效課堂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問題情境;種類;教學方式;評價
一、問題情境的種類
(1)呈現型問題情境。這是將現成的問題提供給學生思考的一種情境。如,教師利用一個或幾個典型事例,設計出具體問題讓學生歸納,以達到理解某個概念或觀點的目的。這是教師常用的一種設疑方法,多用來理解某一知識、概念、觀點等。由于它所提供的創造性思維空間極其有限,這類設疑只能解決一些簡單問題,因而我們的設疑不能只停留在這類問題情境上。
(2)發現型問題情境。這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不是他人提供問題。例如,在講《光合作用探究史》的時候,老師設置如下問題情境。師:一粒種子能長成蒼天大樹,植物是從哪里進行物質積累的?生甲:從土壤。生乙:從空氣。生丙:不對,植物生長都需要澆水,應該從水中吸收營養物質。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不同回答,形成認知沖突,想知道哪一種觀點才是正確的,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很快進入到學習狀態。接下來教師拋出亞里士多德觀點,“植物的物質積累來源于土壤。”亞里士多德是著名學者、科學家,有的學生可能已經偏向這一觀點,有的學生在懷疑中思考。創設發現型問題情境的常用方式有: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后,提出個人要學習的目標,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和學習后質疑、標新立異等。教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把學習內容內化為學生的需要,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和深刻性,從而提高教學實效。
(3)應用型問題情境。這是由教師或學生提出一些現實社會問題,讓學生分析解決,或有目的制造矛盾,將學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全面地、辯證地分析解決問題。如學習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后,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為農民制定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具體措施。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可以從兩方面入手提高農作物產量,一方面提高光合作用,另一方面降低呼吸作用,如蔬菜大棚用藍色塑料薄膜或掛紅光燈、藍紫光燈,提高二氧化碳濃度等增強光合作用以增加有機物的積累,夜間適當降溫以降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這樣的情境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遷移能力,養成變換角度、變通思路考慮問題的習慣。
(4)創造型問題情境。這是指讓學生不滿足現有的結論或問題的答案,不僅僅滿足于教材中的問題,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做新的探索、補充新的見解。如學習了標志重捕法后,教師拿出一大袋黃豆和一小袋赤豆,要求學生估算出黃豆的數量,學生經過思考與討論,最終想出了用標志重捕法類似的實驗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未提示或少提示可聯系的信息,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與輻合思維相結合,大膽想象,合理推測,創造性地從已學知識中發現可類比的對象,找出源問題與目標問題中隱含的相似屬性,實現遷移,從而達到求解的目的,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能逐漸形成。創設此種情境進行教學,教師常可以這樣啟發學生,如“除教材中關于……方法之外,你還有自己的方法嗎?”也可以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假設的情境加以思考,展開想象。如提問“假如你是市環保局長,將怎樣治理本市環境?”通過這種角色的設計和轉換,鼓勵學生積極尋求現實的具有可行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這類問題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現代教育學認為,學習應該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互動過程。問題情境教學其本質特征是師生間、生生間多元互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可主要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二、組織問題情境教學的方式
(1)課堂討論活動。討論是生物課常用的體驗式自主學習活動,是一種最有利于師生間情感溝通、信息交流的活動形式。通過討論的方式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使更多學生動腦、動口,始終處于主體地位。這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交往能力,還有利于學生間取長補短、開闊視野,澄清一些模糊的認識。
要使討論式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教師要精心設計、選擇討論的內容,并靈活設計討論的方式,如同桌共議、小組討論、全班發言等。討論中,教師要適時介入,給予必要的引導、輔導。如在染色體組的概念教學中,我先在黑板上畫出雌雄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圖解后進行提問:“圖中果蠅體細胞內有多少對同源染色體?減數分裂后的配子中有幾條染色體?”然后讓學生把這幾條染色體用不同的顏色標記出來,接著告知這四條染色體可構成一個染色體組。當學生感到理解困難的時候,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試圖用自己的語言給染色體組下定義,再把自己的定義和教材中的定義進行比較。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先對直觀的圖解有個初步的印象,這與人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是一致的,并且能鍛煉學生從具體圖像中抽象出概念并組織語言描述的能力,在與同學的交流討論中進行修正、完善,加深對疑難概念的理解。
(2)案例辯論活動。對于需要開展案例辯論的,課前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計辯題,在課堂上選擇恰當的時機組織學生展開辯論。對于案例的評判,教師不能一人獨攬,應該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看法,在辯論中明白是非曲直。通過辯論,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還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創新型。
課堂上的案例辯論活動比討論活動更能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精心準備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有理有據地發表不同觀點,在“頭腦風暴”等活動中,在針鋒相對的辯論中明辨是非曲折,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運用。在教學中,教師注意結合案例教學的內容,選擇恰當的時機,設計適合的辯題,通過多種途徑自行尋找相關資料,提前做好準備,才能更好地運用教材知識開展課堂案例辯論。例如在講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時,先放了一影片《逃出克隆島》,該影片中克隆人被稱作產品,出現問題的“產品”可以被任意銷毀,而影片的最后,“產品”又將本體殺死后取而代之。結合現實中大家對于克隆人的倫理問題,學生就克隆人安全和倫理問題展開辯論。
(3)角色體驗活動。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編排小節目,讓學生或檢驗現實生活,或體驗某個典型角色,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使其通過身臨其境獲得真實感受和內心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能力。如:艾滋病與健康,以小話劇的形式,一位同學飾演一個由于吸毒而感染艾滋病的高中生,由此讓學生知道艾滋病傳播的途徑及青少年應遠離毒品等。
(4)社會調查活動。實踐出真知。通過廣泛的社會調查和資料的分析,深入分析研究社會現實問題,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去思考、去頓悟、去感受。如《人類遺傳病》一節,指導學生開展調查高度近視遺傳病,撰寫調查報告,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老師指導學生調查了高一、高二學生高度近視調查情況,以及與家長的視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得出如下結論:不論高一年級還是高二年級,男女生深度近視的比例接近,無顯著性別差異;而且且隨著年級的增長,不論男生還是女生,深度近視的比例都在增加,說明后天因素的影響逐漸增大。父母雙方視力均正常,孩子視力也正常的比例比雙方或一方視力異常的家庭高,也就是說父母雙方或一方視力異常的家庭,孩子視力也異常的比例比雙方視力均正常的高,可見視力的好壞受遺傳因素影響;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深度近視的發生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有所減弱。這樣的社會調查活動過程,對于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和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學生獲得成功體驗的關鍵因素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激勵性評價。生物高校課堂模式中運用激勵性評價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主要應該做好以下兩點:確定合理的評價標準、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
三、問題情境學習的評價
(1)確定合理的評價標準。在制定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讓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品嘗成功的“滋味”。然后,再加大力度,讓學生拾級而上,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和分心,集中精力面對任何壓力和挑戰。
(2)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在評價中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教學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依據教學對象,做到“生畏而扶、生怯而激、生餒而鼓”;依據教學過程,做到“遇疑而啟、遇難而助、遇惑而解”;依據教學氛圍,做到“遇冷而溫、遇悶而揚、遇散而凝”。在問題情境教學過程中,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學生的個體才能發展,發現、創新的品格和能力才得以弘揚和提升。
新的課堂教學理念與深刻內涵還有待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探討、探索和反思。只有來源于實踐的理念才是鮮活的,扎根于實踐的理念才是永恒的,持久的。我想,只要我們認真學習,不斷實踐,自覺反思,新的課程理念必將為我們所用,生物學科的功能也必將會得到進一步發揮和體現。
(常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