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教育話題,還有人借此樹出“傾聽教育”的牌子,并就此列舉出“傾聽教育”的若干優點,講了若干道理,作為教育者,這些優點道理還是比較懂得的,有不少人自覺還是做得不錯的。只是,并不是每個人每一時間都在嘗試這種“十分有益”的“傾聽教育”,有時,自覺不自覺地感受到傾聽的困難。每當看到別人大聲呵斥孩子的時候,心中總有一種隱痛。
日本女作家黑柳徹子在《窗邊的小豆豆》中,講述了一個教育者認真傾聽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小豆豆,天真爛漫,頑皮淘氣,一度是個讓老師非常頭疼的孩子。因為她的淘氣,一年級就被迫退學。媽媽不得已把她轉到了巴學園。巴學園不是名校,這個頑童竟然遇上了讓她改變了一生的小林先生,不但在此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而美好的時光,而且奠定了她輝煌一生的基礎。
校長小林宗作先生對這個頑童做了什么呢?小林先生什么也沒有做。小豆豆到巴學園的第一天,小林先生就做了這個頑童的聽眾,小豆豆一生中遇到的第一個聽眾。當時小林先生坐在小豆豆對面,請小豆豆隨便說說話,說什么都行。小豆豆一口氣說了四個多小時,小林先生一直饒有興味地聽著,沒有表現出任何不耐煩的神色,而且還不時地插話:“是這樣嗎?”“后來呢?”小豆豆越說越起勁,直到再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小林先生才拍拍小豆豆的頭,說:“從現在起,你就是巴學園的學生了。”小豆豆感到平生第一次遇見了真正喜歡自己的人,無論是從前還是在這以后,再也沒有一個大人這么認真地聽小豆豆說話。小豆豆心情好極了,覺得“能和這個人永遠在一起就好了”。就這樣,一個不愛老師不愛學校的頑童終于開始改變看法。
一個曾被學校開除的“問題孩子”,一間用廢棄的電車改造成的教室,一個讓孩子終身難忘的校長,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奇異而動人的教育的世界。
小林先生的教育的高明之處,就是他選擇了“傾聽”,成功地走進了頑童的心靈。傾聽的魅力在于:
其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人都有渴望被別人了解的愿望。小豆豆雖然只是一個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但她心里同樣有向別人傾訴的渴望,盡管她說話的方式,說話的順序,都有點亂七八糟,但這種自由的傾訴卻使她的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小林先生坐下來了,耐心地與小豆豆面對面聽其說話,放下了大人的校長的身段。而在這個過程中,小林先生不動聲色,幾乎沒費什么勁兒,就把小豆豆的智力、家庭、性格、愛好等基本情況了解得差不多了,這是多么巧妙,多么富有智慧的了解手段!回觀我們的教育行為,我們也曾有過足夠的耐心,給了孩子這種心靈的滿足嗎?這就是我們沒有成為教育家的一個原因吧。
其二,傾聽可以贏得信任,只有信任才能贏得信任。小林先生專注的傾聽使小豆豆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感到了自己正在被信任,被喜愛,被關注,這種感覺作為成年人誰也拒絕不了,所謂“靠上你的肩頭哭上一個晚上”,何況是一個渴望被鼓勵和肯定的天真爛漫的孩子呢?因此,小林先生一下子贏得了小豆豆的信任就不足為奇了。檢視我們的教育,即使我們有時注意了一個不喜歡的孩子的陳述,我們無條件地相信過他嗎?教育的成效如果離開了信任,那么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將失去起碼的前提。可是,很多時候,面對那一雙雙明凈而純真的眼睛,我們真的做到了以信任回報了信任嗎?
其三,傾聽是一種愛的教育。小林先生在小豆豆面前長達四小時的專心致志的傾聽,本身就是一種最樸素、最真誠的愛的教育。這種愛沒有任何說教,卻是比任何說教都更富有力量。想象著小林先生“后來呢”“是這樣嗎”等簡短的回應,我仿佛看到了他那充滿了慈愛和智慧的眼神,這種眼神所給予孩子的溫暖和信心將是怎樣的影響呢?我們不難看到的是,也就是從這一天起,作為“問題孩子”而被迫退學的小豆豆愛上了學校,愛上了老師,邁出了她人生道路上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很多教師,真的很愛孩子,為孩子做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但卻沒能贏得信任和熱愛,這是多么可惜可悲的事情!他們或許真的沒能弄明白他們為什么沒有贏得信任和愛戴。愛其實并不需要多么復雜的程序,有時僅僅就是給予孩子一次表達的自由,給予他們一次被人傾聽的機會。
教育就必須學會傾聽,學會與學生傾心交流。只有學會與學生交流,聽聽他們的見解,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才能在教育和引導學生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育者和學生構成了教育與被教育、管理與被管理的兩個基本因素,這兩個因素都是人,而情感是人的本質特征之一。用心去愛學生,這種“愛”,是情感中最積極的一種態度,是人性本善的體現。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就是要用自己的心去感染學生,針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逐漸變化和對求知欲望的不斷增強,有的放矢地打開學生的心房,讓愛心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相傳遞,使每一名學生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去爭取更大的進步。主動與學生交流,細心呵護學生的心靈,正是許多優秀教育工作者取得成功的奧秘。
(如皋市東陳鎮東陳初中)